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09-02-13
2005海峽兩岸石油和化工經貿暨科技合作大會于8月29~30日在京召開,在8月30日農藥分組會上,兩岸農藥專家相互交流了農藥行業發展的設想,共謀環境友好農藥工業的發展大略。
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王律先名譽理事長介紹,根據大陸主要農作物播種的調整、農業耕作制度的發展以及出口的需求,中國農藥工業協會設想,“十一五”期間,國內農藥生產能力維持在85~90萬噸/年,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的比例分別為50%、15%及25%較為適宜,調整的重點是發展替代高毒殺蟲劑的新品種、新型水田和旱田除草劑、水果蔬菜用殺菌劑和保鮮劑。預計將有5~10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進入市場。將建成2個以上符合GLP認證體系的實驗室,我國的安全評價體系將得到國際認可。
據臺灣區植物保護工業同業公會的簡品淑總干事介紹,目前臺灣共有47家加工生產農藥的企業,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是對大陸的農藥進行再加工,這種加工企業約占70%左右。臺灣地區植保產業配合主管當局積極推動環保工作,環保部門每年投入一定的資金,對農藥廢容器100%回收,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在農藥殘留問題上,除了加強產品農藥殘留檢測外,為鼓勵農民生產合乎安全標準的蔬果,建立具有公信力的認證制度,制訂蔬果安全用藥的《吉園圃》標章,輔導各地區產銷戶取得標準認證,有利推動優質、安全及環保的農藥。目前臺灣農藥殘留合格率已達98%。
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張文明處長認為,國家將加大農藥工業結構調整力度,在高毒農藥削減和替代項目方面,2004年國家發改委有22個項目列入了高毒農藥轉產和替代國債項目計劃,近期還將有7個項目列入國債項目計劃。他認為,大陸農藥行業應堅持以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發展目標,堅持核準、登記、生產許可(生產批準)有機結合,從而提高產品質量、檔次水平、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爭取在“十一五”期間,農藥行業能出現幾個資產在50~100億元、銷售收入在50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集團,以及具有一定經濟技術實力的中型企業,使這些大中型企業成為國內農藥工業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