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09-04-07
誠信經營,想說愛你不容易
宋繼文
(永壽縣質量技術監督局)
前不久,筆者在陜西省渭北農村,曾與某縣一位在當地口碑較好的終端農資經銷商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他深有感觸地說,農資季節性強、利潤薄、市場亂,太難做了,尤其是在貧困山區如果想做一個有誠信的經銷商就更難了。他的話有一定的代表性,引人深思,因此將該經銷商所談的主要內容予以歸納整理,以飧讀者。
一難難在農民素質低,重價格輕質量。貧困山區不但經濟條件差,農民缺錢,而且缺乏有知識有文化的新型農民,加之這幾年受外出打工潮的影響,留守在農村的大多數是些年老體弱的老人和婦女,這些人思想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慢,來買農資時多數只問價錢,少問質量,正規企業價格較高的優質農資少有人問津。所以,作為一個有誠信的終端經銷商生意就很難做了。質優價高的農資賣不動不敢多進,質劣價低的農資怕違背良心不想進,真正能做到貨真價實,價格農民能接受、質量農民能放心的農資太少了,加之農資的季節性又很強,錯過了銷售旺季,一年的日子就不好過了。我這個人比較講誠信、講良心,加上我們這兒的人重感情、信熟人,喜歡就近方便購買,所以能靠回頭客來維持微利經營。
二難難在農資市場混亂,有人渾水摸魚。這幾年基層農資市場太亂了。如我們這么一個小縣(全縣僅有7鎮6鄉,250多個行政村,不足20萬農業人口),除供銷系統的人在經銷農資外,一些不具備資質者也紛紛魚貫而入,縣城有10多家經銷農資的,每個鄉鎮都有3-4家,大多數村也都有人在經銷農資,這還不算每到用藥、用肥季節走村串戶、送貨上門打游擊的銷售者,他們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旺季一過就收兵。由于銷售人員多且魚龍混雜,一些見利忘義、唯利是圖者,用質量低劣甚至假冒偽劣農資攪渾市場后,趁機渾水摸魚,大撈不義之財,坑害了農民、損害了守法經營者的利益。處在這樣的形勢下,想做一個有誠信的經銷商就很難,假冒偽劣農資你不賣,有人賣,你只賣真貨路子就很窄,如今年農資價格一路飛漲,農民買不起,經銷商利潤低、銷量又上不去就賺不到錢。
三難難在市場監管不規范,真貨賣不過假貨。現在的農資市場是誰都想管。如我縣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就有工商、技術監督、農業部門,有些部門的內設機構也爭著查,如工商部門就有3.15執法大隊、經檢大隊、公平交易局等都在檢查農資市場,他們的“輪番轟炸”,使人很難招架。一些單位的個別管理人員非常難纏,如果招待稍有不周,他就會想方設法找茬,直到你出水打點為止。個別管理部門名為監管市場,實則為了收費。他們經常上門以檢查為名,要這費收那費干擾太大了,尤其是對不按“潛規則”辦事的生產企業的產品幾乎是天天查,直到查出問題,致使有些企業忍受不了,只好無奈地退出市場,直接損害了正規企業和守法經銷商的利益。一些小企業產品質量雖然不穩定甚至不合格,由于在上貨前先向有關部門交了所謂的管理費、檢驗費疏通了渠道,其產品就可以暢通無阻,不但無人檢查,甚至還有人庇護。這樣做的結果是真貨賣不過假貨,最終坑害的還是農民。
目前我國終端農資經銷商雖然人數眾多,但缺乏一個有效的組織形式進行管理,基本上是一盤散沙,處于單槍匹馬、單打獨斗的狀態。同行之間雖說不是冤家也不相往來,缺乏應有的關心、理解和支持。筆者假想如果能設法將他們組織起來進行引導、教育、管理的話,那對解決農資市場的混亂局面肯定會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