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CCPIA 來源: 日期:2009-05-22
2008 年10 月19-21 日,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在南京舉辦第八屆全國農藥交流會暨農化產品展覽會。來自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科研院所、農藥生產流通企業、國際行業協會和跨國公司的數千名代表與會。我們參加了本次農藥交流會,旁聽了各會場的專題報告,并與行業專家和企業高管進行了交流溝通。會議的主要內容和我們的分析總結如下:
行業政策篇
主題1:農藥行業產業政策制訂框架和思路
農藥行業的原主管部門是發改委和農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后,接手發改委的大部分監管職能,與農業部共同成為農藥行業的主管部門。農藥行業新的產業政策正在制訂中,主要思路為:
1、總量控制。包括企業總量控制、趨于總量控制和產品總量控制。
2、結構調整。(1)今后農藥生產要向園區集中;(2)產業布局要靠近市場,統籌規劃;(3)鼓勵企業跨地區兼并、聯合、重組。對于兼并重組,考慮從政策上支持(三證的存續,資產有償劃撥);(4)促進原藥企業和制劑企業建立穩定的長期合作關系;(5)產品結構:區分鼓勵、限制、淘汰品種。原藥產品結構向低毒、高效、環保方向發展,并鼓勵發展非農用農藥產品。制劑方面,大力發展水分散劑、水乳劑、膠溶劑,減少乳油;(6)提高信息化水平。
3、社會責任。引導企業關注環保、安全、誠信、社會責任。
4、生產管理。(1)對現有農藥企業增加新品種也要列入審批管理;(2)增加項目開工之前的預核準,避免企業項目申請核準時先斬后奏;(3)建立完善企業的退出機制;(4)加強質量標準體系的制定;(5)提高統計數據的質量,推動信息共享;(6)建立農藥儲備、預警和應急管理機制。
5、加強對出口的管理。(1)加強農藥出口相關管理部門的協調;(2)建立統一的出口信息檔案、反傾銷同一協調機制等。
主題 2:農藥登記新規實施進展及思考
1、農藥登記管理6 項新規內容(2007 年12 月發布):
(1)修訂《農藥管理條例實施辦法》,(農業部9 號令,08 年1 月8 日實施);
(2)出臺《農藥標簽和說明書管理辦法》,(農業部8 號令,1 月8 號實施);
(3)出臺《農藥登記資料規定》(農業部10 號令,1 月8 日實施);
(4)取消產品商品名稱管理(農業部944 號公告);
(5)加強產品名稱管理(農業部、發改委945 號公告);
(6)加強產品有效成分含量管理(農業部、發改委946 號公告)。
2、6 項新規實施進展:
(1)嚴格執行新規定和過渡政策(臨時登記明顯減少,1-9 月同比下降72%,正式登記明顯提高,比去年同期增加140%);
(2)加快老產品清理工作落實(今年申報正式登記約8000 個產品,正在采取措施,加快審批);
(3)做好農藥登記證更換(17000 個產品,去商品名);
(4)加大農藥登記試驗單位管理(實施網上監管系統);
(5)促進農藥進出口持續發展。1-8 月全國出口農藥49.1 億美元,其中原藥出口37.8 萬噸,同比增長69.3%,金額38.8 億美元,制劑出口24.9 萬噸,同比增長16.6%,金額10.3 億美元;
(6)開展農藥登記專題研究。包括農業部組織開展氟蟲腈、乙酰甲胺磷、丁硫克百威、三氮唑核苷等農藥風險性管理研究等。
3、我國農藥登記管理發展思考:
(1)進一步加強農藥登記管理,提高行政審批水平。包括:嚴格執行臨時登記滿4 年轉正式登記規定,繼續做好臨時登記清理相關工作;登記評審重點向安全性(毒理學、殘留和環境)轉變;繼續淘汰高毒、高污染產品,鼓勵開發低毒、環保型以及生物型農藥;加大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鼓勵企業自主創新;逐步開展正式登記老產品的清理再評價工作等。
(2)加大農藥登記后市場監管力度;
(3)加大農藥殘留標準和殘留檢測,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
(4)加強農藥進出口管理,改善農藥出口環境。
企業發展篇
主題1:國外大型非專利農藥生產企業的發展歷程
1、非專利農藥產品市場概況
(1)2007 年全球農藥銷售總額334 億美元,其中非專利農藥產品的市場約210 億美元,占63.2%,這210 億美元中,原創性大農藥公司銷售收入為105 億美元,占50%,四大仿制公司(馬克希姆、紐發姆、凱米諾瓦、聯合磷化)為40 億美元,占12%;
(2)06 年銷售在5 億美元以上的4 個品種中,非專利品種占3 個;銷售在1 億美元以上的80 個品種中,非專利品種67 個,占83.75%;
2、世界主要非專利農藥公司發展歷程
(1)馬克希姆-阿甘(以色列);(2)紐發姆(NuFarm,澳大利亞);(3)凱米諾瓦(Cheminova,丹麥);(4)聯合磷化(UPL,印度)
3、發展歷程總結
(1)專利到期的農藥給非專利農藥公司增加許多機會;
(2)兼并和收購是非專利型農藥公司發展的極好機會(尤其在超級大公司在兼并收購中,為反托拉斯所進行的出售等),也由此培養了一批非專利農藥公司;
(3)非專利農藥公司的發展通常從收購或合作經銷產品開始至收購公司;
(4)購買專利產品原藥,與本公司的非專利產品進行混配,也是非專利公司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5)發展迅速的非專利農藥公司通常不在超級大公司所在的國家,這也為它們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6)非專利農藥公司也會有風險,如美國的格里芬公司,2001 年后由于缺少有力的適應性變化,近期被杜邦所收購;
4、對國內企業的借鑒意義
(1)國外大型非專利農藥公司成長的過程,由“一個點”、“一條線”開始,逐步發展“一大批”,也就是從收購一個銷售點、買入一條生產線,到至今收購一個甚至一批公司;
(2)收購要看準時機;
(3)要有自己的品牌(或購入其他著名大公司品牌),這比我們原藥出口無自己品牌強得多;
(4)從“配角”逐步成為“主角”,不要老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主題 2:我國農藥工業技術創新現狀及發展展望
1、我國農藥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
(1)北方農藥創制中心,由沈陽化工研究院和南開大學組成;(2)南方農藥創制中心,由上海市農藥研究所、江蘇省農藥研究所、浙江化工研究院和湖南化工研究院組成;(3)中科院上海有機所;(4)貴州大學;(5)農藥企業和其他科研院所的廣大科技人員
2、我國農藥創制的現狀
(1)70-80 年代的重要創制成果:井岡霉素、多菌靈、殺蟲雙等;
(2)90 年代以來有氟嗎啉等29 個創制品種取得農藥正式或臨時登記證;
(3)一批高活性化合物處于開發階段;
(4)農藥創制過程中開發出一批合成新技術和生產新工藝,大大提高我國農藥產業的技術水平。
3、我國農藥行業技術創新展望
(1)科技創新會更注重實效;
(2)企業應該是農藥科技創新的主體;
(3)在更廣泛的意義上理解農藥的科技創新;
(4)國家政策的引導和資金支持仍然是農藥科技創新健康發展的前提。
主題 3:打造中國農藥跨國公司
1、全球農藥市場概況及中國農藥出口
(1)2007 年全球農藥市場370 億美元(不包括中國),其中八大農藥原創公司占據82%市場,四大仿制公司占14%市場;其他農藥公司瓜分剩余不到4%市場;
(2)2007 年中國農藥出口33 億美元,占全球市場8%的份額。
2、中國農藥企業的尷尬——“草甘膦現象”
(1)外商擁有EPA 的農藥登記,中國企業只有產地登記。中國企業只能為外商生產而不能在美國市場上銷售自己的產品;
(2)外商只買原藥不買制劑,將中國原藥加工成制劑后再賣回中國;
(3)中國企業把高能耗、高污染留給了自己,把高利潤讓給了外商。
3、打造中國自己的農藥跨國公司
(1)以仿制帶動創制,下好全球非專利農藥銷售這盤棋;
(2)以農藥登記為突破口建立自己的品牌,進入國際市場;
(3)以提供原藥交換市場同盟。例:靠著中國提供的原藥,NuFarm 與孟山都結成市場同盟;
(4)取得跨國公司淘汰產品的市場銷售權;
(5)購買國外中小跨國公司,購買國外加工/銷售公司,注冊國外分公司。
4、結語
(1)中國不要成為全球原藥供應商,一定要有自己的跨國公司;改變尷尬的“草甘膦”現象,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2)獲得政府的支持很重要(創新研發,GLP 建設,資料互認,資金貸款,政策扶持等)。
國際市場篇
主題1:美國農藥市場現狀
1、美國農藥市場概況
(1)2007 年,美國農藥市場銷售額為60.77 億美元,同比增長0.8%,其中除草劑39 億美元、殺蟲劑12 億美元,殺菌劑6 億美元。此外,生物技術產品的市場為49.88 億美元;
(2)雖然挑戰依然存在,但美國仍然是認可轉基因作物的國家之一。孟山都、陶氏等巨型跨國公司正將目光從化學農藥的研發轉向轉基因作物的研發。
2、美國農藥登記市場構成
(1)六大農藥巨頭:Bayer、Syngenta、Dow、BASF、DuPont 和FMC;
(2)4 家大型非專利農藥生產商:NuFarm、Makhteshim、Cheminova、UPL;
(3)移植的非專利農藥生產商;
(4)獨立的非專利農藥生產商。
3、熱點產品:草甘膦、菊酯類、煙堿類、苯氧類、磺酰脲類、甲氧丙烯酸酯類。
4、中國農藥公司展望
(1)存在問題:成本上升和資金短缺;越南和泰國的競爭;質量管理問題凸現;執行協議中文化差異引發的問題;
(2)發展機遇:
——改變工藝路線確保競爭優勢;
——設立美國分公司進行登記注冊和進駐美國市場,通過整合達到利潤增長;
——與美國的登記注冊公司和銷售公司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系;
——與市場大經銷商建立長期合作的關系;
——分銷是關鍵;
——在北美籌建工廠。
主題 2:巴西非專利農藥市場迎來春天
1、巴西農藥市場增長迅速
(1)2007 年巴西農業增速為7.89%,價值總額3590 億美元,2008 年增速預計達5.8%,高于GDP增速;
(2)2007 年巴西農藥市場銷售額53 億美元(分銷水平),從2000 年以來符合增長率達8%。目前占占全球農藥市場的 16%,南美市場的85%,是全球第二大農藥市場。2008 年市場前景依舊光明,預計總額超過60 億美元;
(3)未來兩三年內有望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農藥市場。
2、巴西農藥市場競爭現狀
(1)銷售前15 位企業收入總額53 億美元,占總銷售額的95%。這15 家公司中有14 家為跨國公司,只有1 家Notox 公司為本地公司;
(2)4 家主要非專利農藥公司是馬克希姆-阿甘、NuFarm、Notox 和Cheminova,銷售額9.29 億美元,占市場總額的17.4%;
3、巴西農藥新登記體系帶來的機遇
(1)巴西從2006 年12 月開始實施基于“等同性”的相同產品(me-too products)登記政策,大幅降低了非專利農藥的登記成本;
(2)巴西國內小型企業和來自印度、中國的企業正在努力進入該市場;
(3)百草枯的登記由3 家擴大到10 家,類似的品種有吡蟲啉、氟蟲腈等。
主題 3:印度農藥行業
1、印度農藥市場現狀
(1)印度耕地面積約7500 萬公頃,2007 年農業產值1717 億美元。經濟作物以不到10%的耕地面積,貢獻了28%的農業GDP;
(2)2007 年印度農藥市場規模11.3 億美元,同比增長7.7%。其中殺蟲劑7 億美元,除草劑1.8億美元,殺菌劑2.2 億美元。此外,非農業用藥3.7 億美元,農藥出口5 億美元。
2、印度農藥行業的優點
(1)強勁增長的國內市場;(2)成本領先的非專利農藥生產商;(3)成熟的基礎化學工業;(4)成熟的研發/試驗能力;(5)相對低的出口登記門檻。
主題 4:日本農藥行業
1、日本農藥市場現狀
(1)2006 年日本農藥市場銷售額3569.54 億日元(33.99 億美元),與05 年基本持平,是全球第3 大農藥市場,銷量26.85 萬噸。其中,殺蟲劑1214 億日元,除草劑1121 億日元,殺菌劑775 億日元;
(2)截止2007 年4 月,獲得登記的原藥518 種,制劑4396 種。
2、日本農藥行業的特點
(1)有很多農藥公司,其中50 多家為日本作物保護協會的會員單位;
(2)許多農藥公司具有研發能力,據報道全球50-60%的新化合物源自日本;
(3)國內外貿易活躍,過去5-7 年并構活動頻繁。
3、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對其他國家的影響
(1)肯定列表制度與2006 年5 月建立,內容是對食品上允許的最大農藥殘留進行規范;
(2)該制度對亞太地區國家農藥和食品出口到日本造成很大影響,各國和各企業需要詳細了解和應對。
我們的總結
通過參加本次全國農藥會議的交流溝通,我們有以下幾點認識:
1、農藥行業的集中度將持續提高,這方面的政策導向和支持將越來越強,行業內有技術和規模優勢、準備充分的企業將面臨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高的良好機遇;
2、由于人口增長和消費升級帶動對糧食和經濟作物的需求,農藥的全球市場需求將保持穩中有升;
3、美國、巴西等海外市場是值得國內企業投入精力、并且完全有能力開拓的重要市場。當前中國農藥出口占全球農藥市場的份額已經增長到8%,提升競爭層次、開拓高端市場(美國)和增長最快的市場(巴西)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4、中國農藥企業可以借鑒國外大型非專利農藥企業的發展歷程,努力取得目標市場的產品登記注冊,進入相應目標市場,最終打造中國的農藥跨國企業,占據價值鏈的中高端領域。
5、對中國的優勢農藥企業而言,進入國際農藥價值鏈的中高端領域仍需要幾年時間的努力,在此之前,行業集中度提高帶來的競爭秩序趨好、國內市場份額擴大以及全球農藥需求的穩健增長是企業成長的主要驅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