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Agropages(世界農化網) 日期:2010-12-21
眼斑病是谷類作物的常見疾病,它會感染作物莖基,造成極大減產,因此防止此類疾病對農業經濟意義重大,特別是西南歐以及美國西南部,秋季通常潮濕,極易發生眼斑病。通過化學方法合成的殺菌劑來控制這個疾病,除了造成環境問題,還存在著性價比不足的問題,所以改善作物品種,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才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由英國生物技術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資助,英國糧食局以及GAGT種子公司合作進行的疾病實例研究,對疾病的產生和作物抗病特性的產生進行了研究。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在現存的商業化種植的抗眼斑病小麥品種中,幾乎沒有發生基因變異,很多情況下,具有中等抗病能力的小麥都是從一個單一基因Pch2中獲得抗病能力的,這個基因最初是從一個法國小麥品種中獲得的。而眼斑病是由兩種不同,但卻又相互共存的真菌引起的,它們分別是Oculimacula yallundae和Oculimacula acuformis,研究表明,由Pch2基因所產生的抗性對這兩種真菌的效果卻不相同,對Oculimacula yallundae真菌的抗病效果要差許多。并且由Pch2基因所產生的抗性也不能用來解釋部分品種作物所產生的抗性,對這些產生抗性的小麥品種進行比對,并對遺傳抗性進行特征確定表明,能對這兩種真菌均產生抗性的來源并不是Pch2基因。研究者對Cappelle Desprez小麥品系的抗性構成進行研究,對其中除Pch2基因之外的其它染色體進行分析,發現它們所產生的抗性對兩種真菌均有效,并且在作物的播種期至成熟期均有效,比單一Pch2基因更有效。因此,單一利用Pch2基因不能使作物產生足夠的抗性來保護作物,因為還有很多眼斑病是由O. yallundae產生的,雖然目前在英國,眼斑病主要是是由acuformis產生,但是yallundae真菌則漸漸變得盛行,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因此遺傳抗病技術研究方面,尋找其它的抗性產生源來對抗兩種病原則顯得十分鍵。
研究人員也已對基因進行標記,以供育種人員使用,以期開發出商業品種。
眼斑病病原的抗性研究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通過常規育種方法來開發抗性品種也耗時耗力,但是利用基因技術來對抗性構成進行解析,對產生抗性的相關基因進行標記和確認,卻可以促進抗性品種的育種開發過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