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世界農化網 日期:2023-12-08
從美國到中國再到歐洲,全球有一些公司正在圍繞農業領域的生物技術主題開展創新工作。
根據
Allied Market Research 的研究報告稱,2021 年全球農業生物技術市場規模為 931 億美元,預計到 2031 年將達到
2146 億美元,2022 年至 2031 年復合年增長率為 8.8%。未來亞太地區將為全球農業生物技術市場提供更多商機。
生物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資料行業,主要是種業、轉基因作物、生物農藥和生物肥料四個方面。該市場由先正達、巴斯夫、科迪華和拜耳等農業跨國公司主導。農業生物技術是一個深入研究的領域,需要高技能的人力資源才能取得重大成果。許多發展中經濟體缺乏熟練的人力資源,即使有人力資源,也要么供不應求,要么沒有獲得足夠的機會。企業發展中經濟體研發預算分配不足、研究基礎設施缺乏、人力資源和專業知識不足預計將限制企業的成長。傳統跨國企業在這方面并不比新興企業具有明顯的先發優勢,但通過積極通過收購、投資等金融手段,高鑄好自己的護城河,在生物技術領域上快人一步。
先正達擁有世界一流植保開發能力和領先的種業生物技術,在全球植保行業排名第一、種子行業排名第三、在數字農業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作為全球第二大種業公司,先正達一直致力于應用生物技術改良作物品種,以滿足全球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近年來,先正達加大了數字化創新的力度,積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傳統育種的轉型升級。
此外,先正達還與編輯基因技術的先鋒企業 Inari 建立戰略合作,探索基因組編輯技術在玉米等主要作物中的應用,以期在抗旱等方面培育出性狀優異的新品種。這顯示出先正達對 CRISPR 等基因編輯技術的重視,并積極推動這些前沿技術的商業化進程。
先正達正通過數字創新與基因編輯技術雙輪驅動,改良傳統的育種模式,力爭在糧食增產與作物篩選的品質提升方面獲得突破。這些努力將有助于其持續領先于快速變革的農業科技前沿,并讓更多農民以及消費者從中受益。
作為全球領先的化學公司,巴斯夫在為農業提供化學農輸入品的同時,也十分重視生物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近年來,巴斯夫持續加大在生物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致力于研發高效、安全的生物農業解決方案。
2022 年,巴斯夫宣布未來 5-10 年將在農業解決方案研發上持續發力,重點布局生物技術創新。例如,巴斯夫開發了利用益生菌的微生物制劑,可有效激活植物自身免疫系統增強抗性。此外,巴斯夫還通過基因組技術開發出更安全的新型殺菌劑,以減少農藥使用。
可以看出,巴斯夫正在逐步從傳統農用化學品,向生物技術和生物農藥領域轉型。這是巴斯夫響應消費者渴求環保、安全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并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隨著監管環境的開放,預計巴斯夫在農業生物技術創新的投入將持續增加。
作為全球重要的殺蟲劑生產商,科迪華一直致力于研發高效低毒的新型殺蟲產品。近年來,科迪華加大了對生物技術的投入和應用,積極采用生物工程手段研發創新型生物殺蟲劑。
2022
年,科迪華啟動了一項重磅項目,通過基因組技術改造微生物制備天然殺蟲素,這種天然殺蟲劑來源于微生物自身代謝產物,安全性高且對環境影響小。該技術的成功將大大降低殺蟲劑對環境的污染。此外,科迪華還研發了利用RNA
干擾的昆蟲控制技術,可在不改變植物基因組的前提下殺死作物害蟲。
隨著監管環境趨于寬松和消費需求的變化,科迪華正在加速從傳統化學農藥向生物技術創新轉型。這些舉措不僅有利于減少農藥殘留,也將提高殺蟲劑的效果并降低對環境的危害。預計未來科迪華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的投入力度還將持續提高。
作為全球最大的農用化學品供應商之一,拜耳在傳統化學農藥研發方面擁有雄厚的實力。與此同時,拜耳也在積極拓展生物技術創新業務,以滿足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需要。
2022 年,拜耳宣布在未來 5 年重點布局數字化和生物技術領域的創新。例如,拜耳開發了利用 RNA 干擾技術的殺蟲產品,可以高效沉默害
蟲基因導致其死亡,同時對人畜安全。拜耳還通過基因組技術篩選出了抗旱性強的雜交水稻品種。
可以看出,拜耳正在加速生物技術創新的步伐,以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這是拜耳響應可持續農業發展趨勢,滿足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需求所作出的重要舉措。隨著監管環境的進一步開放,預計拜耳在農業生物技術方面的投入力量還將持續增加。
合則兩利,分則兩敗。這句話用在跨國農化巨頭身上是恰當和適宜的。近年來,全球領先的農業生物技術公司與創新型中小企業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這對雙方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一方面,中小企業掌握著生物技術創新的優勢,另一方面,跨國公司擁有強大的資本實力和全球化銷售網絡。通過戰略合作,中小企業的創新技術可快速進入全球市場,而跨國公司也可借助創新技術實現收入增長。
在農業生產中使用上生物技術的輔助,對于跨國農業巨頭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在這個領域中,跨國企業擁有資本優勢,但不具有先發優勢和技術領先性。這些中小企業也是生物技術創新的重要來源,通過他們所掌握的生物技術所產生的產品,正在通過跨國公司的全球分銷網絡快速進入市場,并幫助跨國農業巨頭公司實現其營收增長計劃。這些中小企業主要有 Harpe Bioherbicide Solutions, Inc.、Tropic、
Pairwise、GreenVenus、GDM、Benson Hill、BetterSeeds 等。
具體來看,最近的重要合作案例包括:先正達與 Harpe 在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上達成合作,以開發新型生物除草劑;科迪華與Tropic 的合作利用基因沉默技術培育抗病作物;Benson Hill 通過與科迪華的許可協議獲得作物除草劑耐受性;巴斯夫戰略投資合成生物技術初創公司 Bota Bio; Pairwise 與拜耳合作應用基因編輯技術優化玉米品種。可以看出,這些案例涉及的創新技術主要集中在基因編輯、信息素和微生物領域。
具體到各企業:
先正達近年來與多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建立合作,主要涉及微生物和基因編輯技術。除了與 Harpe 的合作,先正達還與生物技術公司 Provivi 就利用信息素技術控制水稻害蟲展開合作,并與初創公司M2i 合作研發信息素技術管理葡萄藤害蟲。這些舉措顯著拓展了先
正達在可持續農業解決方案方面的產品組合。
科迪華也與多家創新型企業達成戰略合作,特別是在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方面。除了與 Tropic 的合作外,科迪華還與 Pairwise建立了合作,開發抗旱耐熱的作物品種。科迪華最近還成立了1000萬美元的基因編輯創新基金,支持相關領域初創企業。這充分體現了科迪華在核心創新技術培育方面的戰略眼光。
拜耳與合成生物技術公司
Ginkgo 建立合作,研發微生物農藥;與基因組編輯公司 Inari
戰略投資,布局基因編輯技術。此外,拜耳還設立了面向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贈款計劃
Grants4Ag,以支持可持續農業相關的先進技術研究。這體現了拜耳對開放創新的積極態度。
巴斯夫最近投資合成生物技術初創公司 Bota Bio,并與英格生物達成戰略合作開發草藥護膚品活性成分。這充分展現了巴斯夫在白色生物技術領域的布局戰略。此外,巴斯夫還宣布投入 10 億歐元用于數字農業創新,與創新型企業開展深入合作。
綜上所述,跨國公司與創新型中小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使雙方獲益良多。中小企業的技術優勢與跨國公司的資本實力實現了有效結合,推動了農業生物技術的進步與應用。未來,這種跨界合作也將持續活躍,共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具體來看,這種合作主要集中在以下技術創新領域:
第一,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 等基因編輯工具為精準改良作物性狀提供了可能。中小企業掌握相關核心技術,通過與跨國公司合作,可將基因編輯技術轉化為商業產品。
第二,信息素技術。信息素作為無毒、環境友好的昆蟲行為調節劑,應用于害蟲防治具有廣闊前景。中小企業是該領域的主要技術創新來源。
第三,微生物技術。微生物可用于生物農藥、土壤營養等多個領域。中小企業在篩選及應用微生物方面積累了知識與技術。
第四,合成生物學。利用合成生物學設計生產抗菌肽、生物活性物等新型農業輸入物,是具有潛力的創新方向。
第五,數字農業。基于大數據、傳感器、機器學習的數字農業技術,也吸引了跨國公司與創企的廣泛合作。
中小企業是農業生物技術創新的重要引擎,而跨國公司具備商業化的關鍵能力。兩者戰略合作,既助力創新企業成長,也使大公司獲益。這種合作模式充分發揮了雙方優勢,有利于形成創新生態,推動農業生物技術向良性發展。面向未來,持續鼓勵跨界合作與交流,培育更多具影響力的技術創新,將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基因工程在農業育種領域的應用備受關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的轉基因作物自上世紀 90 年代商業化種植以來,為增產保障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的興起為實現更精準的基因工程提供了可能。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基于基因工程的生物育種仍將是最為火熱的研發方向。
根據
Meticulous Research 的最新出版物預計到 2029 年,植物育種市場將達到 337.9 億美元,2022 年至 2029
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
14.1%。人們對可持續作物生產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增強,基因組解決方案成本不斷下降,人們對可持續作物生產的日益重視植物育種領域的技術進步是推動全球植物育種市場增長的一些因素。此外,種子公司不斷增加的投資以及分子育種支持性法規的增加預計將為該市場的利益相關者提供重大的增長機會。
第一,基因工程育種可提高農作物產量潛力。傳統育種依賴對已有性狀的組合改良,改良空間有限。而基因工程可將不同物種的優良基因導入作物,打破跨物種的遺傳屏障,大幅提升產量上限。例如,轉 Bt 基因玉米和棉花的平均產量分別提高了 10% 和 15%。
第二,基因工程育種可賦予作物新的抗逆性。通過導入抗旱、抗澇、抗蟲等相關功能基因,可培育出對逆境環境具備更強適應性的新品種。拜耳的抗旱玉米產品DroughtGard
就通過轉入冷響應因子的基因,增強了玉米的抗旱能力。其余企業等也在研發利用 CRISPR/Cas9 導入 NAC
轉錄因子等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策略。
第三,基因工程育種更為高效。傳統育種從選種到定型栽培要經過十年甚至更長時間,而應用基因工程技術可在 3-5 年內完成新品種培育。同時傳統育種依賴試錯,而基因工程可有針對性地改造特定性狀。例如Calyxt(Cibus)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僅用了 3 年時間就培育出了高油酸大豆產品。
第四,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具有更大應用潛力。與傳統轉基因技術相比,CRISPR/Cas9
等新技術可實現對染色體的更精確切割與修飾。它可以在不插入外源基因的情況下激活或抑制目標基因,并且離體操作使育種過程更加可控。因此,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被認為是更精準、更安全的基因工程手段。
主要的農業生物技術公司都積極布局基因工程育種領域:
印度初創公司
BioPrime AgriSolutions
專注于植物組織培養和農業生物制品領域。它利用雙單倍體、體細胞胚胎發生、微繁殖、體外誘變等細胞技術來支持植物育種。此外,它還利用植物化合物和植物相關微生物來創造可持續的生物制品。這些技術基于植物應對不利條件的先天能力以及植物與周圍微生物之間的共生關系。因此,該初創公司開發了一種生物有機且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以改善作物健康、營養和產量。
KWS
SAAT 是一家德國生物技術公司,專門從事植物育種和種子生產。KWS SAAT
為一系列作物開發新植物品種,包括玉米、甜菜和谷物。該公司的重點是開發更能適應氣候變化、更適合特定生長條件的品種。KWS SAAT
生產和分銷多種農作物的優質種子。該公司的重點是開發產量更高、抗病性更好、質量更高的種子。KWS SAAT
的工作重點是開發新植物品種和生產高質量種子,幫助農民提高作物產量、減少投入并創建更可持續的糧食系統。
Inari
是一家美國生物技術創新公司,利用基因編輯和機器學習來開發具有理想性狀的作物,例如耐旱、抗病和改善營養。Inari 利用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對植物 DNA 進行精確改變。該技術使該公司能夠開發具有理想性狀的作物,例如耐旱、抗病和改善營養。Inari
正在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開發一系列作物,包括玉米、大豆和小麥。該公司的重點是開發更具彈性、可持續且更適合特定生長條件的作物。Inari
使用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來識別可用于作物改良的基因。該技術使該公司能夠比傳統育種方法更高效、更有效地開發農作物。Inari
的工作重點是利用尖端技術開發具有理想性狀的作物,這些作物更具彈性、可持續且更適合特定的生長條件。他們的工作有可能通過創造更可持續和更有效的糧食生產方式來徹底改變農業產業。
Benson
Hill 是一家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專注于計算生物學和基因編輯技術,以改善作物性狀和可持續性。Benson Hill
利用計算生物學和基因編輯技術來改善作物性狀,如產量、耐旱性、抗病性和營養。該公司的 CropOS
平臺使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來識別可用于作物改良的基因。Benson Hill
開發用于食品和飲料產品的植物成分。該公司的超高蛋白大豆的蛋白質含量高于傳統大豆,可用于生產植物性肉類替代品。Benson Hill
的工作重點是利用尖端技術為農業開發可持續和創新的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基因工程仍將是農業生物技術創新的核心方向。一方面,現有的轉基因技術將繼續為傳統農作物帶來產量和適應性方面的提升;另一方面,新型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更精準和環保的工具,也將推動新一輪的種質創新和種業變革。主要企業均在積極布局該領域。基因工程育種有望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供重要支撐,其研發投入和商業化進程有望持續升溫。同時,也需要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在科技創新與公共安全之間實現平衡。
作為一種環保高效的農業輸入技術,微生物技術曾在20世紀上半葉盛行一時,但隨后逐漸為化學農資所取代。如今,在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微生物技術正在經歷涅槃重生,有望再次引領農業產業的新一輪變革。
2021 年全球農業微生物市場規模為 52.7 億美元。預計該市場將從 2022年的 60 億美元增長到 2029 年的 157.1 億美元,預測期內復合年增長率為14.74%。北美占據了最大的農業微生物市場份額,2021 年達到 20.9 億美元。隨著農民開始用微生物代替化肥,南美洲預計將成為增長最快的地區,預計這將促進該地區的銷售。亞太地區尚在該地區的蓬勃發展提供尚未開發的機會。
微生物技術利用天然存在的各類微生物開發農資產品,可用于修復土壤、促進營養吸收、提高抗病性等多個領域。相比化學農資,微生物
技術來源天然,對環境影響小,并可促進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當前,微生物技術主要有如下幾大發展方向:
首先是微生物肥料。許多土壤微生物可固氮、溶磷、分泌生長素等,直接提高作物獲得營養的能力。生物肥料可替代部分化肥,同時改善土壤質量。其次是微生物殺蟲劑。利用 Bacillus thuringiensis、Beauveria bassiana 等天然殺蟲微生物制劑,可防治作物害蟲。優勢是高效低毒,不會產生抗藥性。再次是微生物提取物。一些土壤和海洋微生物可產生促生長、抗菌等活性物質,提取應用于植保和營養品中。最后是植物微生物組。將有益微生物應用于植物″微生物組″,可增強其營養和抗病性能。研究表明添加根圍菌可提高水稻產量 20% 以上。
主要企業也紛紛布局微生物技術:
墨西哥初創公司 Microendo 合成個性化生物肥料。它識別生活在植物周圍或植物內部的微生物,以根據其需求定制有機肥料。這可以改善植物健康并恢復作物的原始微生物群。此外,在此過程中使用原始微生物可以提高作物的免疫力并減少對其他農用化學品的需求。該初創公司
還提供 AgaveProtect,這是一種基于龍舌蘭植物自身微生物群的生物肥料。農民用它來保護農作物免受芽腐病和乙烯過量產生的影響,從而導致植物應激。
Indigo
Agriculture
是一家美國生物技術公司,致力于開發植物微生物和其他生物投入品,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并減少農業中合成化學品的使用。Indigo Agriculture
開發了一系列微生物產品,可應用于種子或土壤,以提高作物產量和恢復力。這些產品包括提高植物養分吸收和脅迫耐受性的根際細菌,以及預防害蟲和疾病的內生菌。Indigo
Agriculture啟動了一項名為 Indigo Carbon
的計劃,該計劃使農民能夠通過再生農業實踐將碳封存在土壤中。該計劃為采取這些做法的農民提供激勵,并可以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來幫助緩解氣候變化。Indigo Agriculture
的工作重點是開發可持續和創新的解決方案,以提高作物產量、減少合成化學品的使用并緩解氣候變化。他們的工作有可能徹底改變農業產業,并幫助解決全球糧食生產面臨的一些最大挑戰。
Microendo 位于哈利斯科州,在了解客戶的需求后,利用客戶植物中存在的微生物群來生產定制生物肥料。定制的生物肥料是有機的,針對每種作物定制,自然有助于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健康。
微生物技術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其環保、高效的特點契合當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領先企業也在持續布局該領域。隨著技術不斷成熟和產業化進程的推進,微生物技術有望再次引領農資產業的變革浪潮,成為推動綠色農業的重要力量。
合成生物學是一門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學科,它試圖通過設計和重新設計生物系統,來″無中生有″地創造出新的生命形式和生物功能。在農業領域,合成生物學也帶來了革命性的應用前景。
合成生物學的目標是構建新的生物部件、路徑、網絡和系統。它集成了多學科前沿理論和技術,主要包括基因合成、基因編輯、生物信息學、系統生物學、自動化高通量實驗平臺等。合成生物學可進行非天然遺傳要素設計、基因組合成、代謝通路重構等,實現定向創制生物學功能模塊。
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合成生物學帶來三方面的應用機遇:
第一,設計新的微生物肥料和生防產品。利用合成生物學可實現對微生物基因組和代謝途徑的規劃設計,獲得新的菌株型號。這些″設計菌″可用于提高土壤肥力、固氮作用、促進植物生長等。第二,生產高效農業活性成分。合成生物學平臺可用于高密度發酵生產植物保護類物質、生長素等多種活性成分,降低生產成本。第三,培育新型作物品種。可借助基因合成、編輯技術進行多基因組改組,獲得全新型號作物。或通過設計馴化微生物改造植物微生物組,提高適應性。
主要企業也看好合成生物學的應用前景:
Bioheuris
是一家阿根廷初創公司,將合成生物學和基因編輯結合起來開發抗除草劑作物。除草劑是控制雜草的一種解決方案,但對植物有毒。因此,該初創公司致力于開發混合除草劑的解決方案,以避免在田間重復使用單一除草劑。其技術平臺識別突變并部署組織培養和基因編輯以增強植物除草劑抗性。該初創公司還開發了除草劑組合,以延緩雜草對這些除草劑產生抗藥性的進化。這可以改善作物壽命并為雜草提供可持續的管理解決方案。
波蘭初創公司
Microbe Plus 致力于開發一種生物基活化劑,可以保護植物免受病原體侵害。它利用 DNA
測試等分子生物學技術來及早檢測病原體的存在。它還使用 DNA
測試來確定病原體對殺蟲劑的潛在抗性。這使得農民能夠采取積極主動的方式保護作物。此外,該初創公司還精心選擇最佳土壤施肥劑量,為植物生長階段提供支持。這確保了更好的作物品質和植物抗病性。
5Metis 位 于 美 國 北 卡 羅 來 納 州, 是 Boragen 和AgriMetis 平臺的結合體。該聯盟將硼基小分子發現和合成生物學結合起來,創造新的行動模式,促進作物保護和作物保護健康。
綜上所述,合成生物學開啟了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的新篇章。它可突破性地創建前所未有的生物組件和系統,提供可持續解決方案。隨著關鍵技術的成熟和不斷降低的設計與生產成本,合成生物學在農業市場中的影響力還將持續擴大。它有望成為驅動新一輪農業變革的強大創新引擎。
作為一類新興的綠色農藥,信息素憑借其高效、環保的特性,有望成為傳統化學農藥的理想替代品。近年來,信息素農藥快速崛起,有望引領生物農藥領域的新趨勢。信息素是昆蟲釋放并感知的一類信號分子,可影響同種族個體的行為和生理。信息素具有量低效強、目標專一性的特征。利用合成信息素操縱害蟲生長繁殖,是一種綠色環保的新型殺蟲技術。
信息素農藥主要有以下應用優勢:
首先,高效低毒。信息素屬于誘導類農藥,通過干擾害蟲正常生活來起效,毒性極低。相比化學農藥,信息素殺蟲量低
1000
倍以上。其次,無殘留污染。信息素分子量小,易降解,不會殘留污染環境。還可避免化學農藥可能產生的農產品污染。再者,不產生抗藥性。信息素以生物途徑起效,不會像化學農藥那樣導致昆蟲抗藥性。還可控制一些已對常規農藥產生抗性的害蟲種群。最后,對非目標生物影響小。信息素具有高度專一性,僅針對目標害蟲,不會影響到對生態環境有益的非目標生物。
主要企業也加速信息素產品的研發:
ISCA 提供利用天然物質改變昆蟲行為的作物保護解決方案。該公司的突破性技術利用生物通訊器的潛力來改變昆蟲活動,例如引誘授粉媒介到特定作物、引誘害蟲到陷阱和誘餌、干擾特定交配行為以及驅除害蟲遠離目標植物。
美國公司
Suterra 在 25 年前以 CheckMate Puffer
品牌開發的,但直到最近才在拉丁美洲的主要害蟲上商業化。它是一種小型技術設備,可以根據感興趣的害蟲定期釋放信息素。這些氣溶膠也不會在農作物上留下殘留物,因此,它們不會在水果出口時造成問題。Puffer
由氣霧劑組成,插入帶有電池的柜子中,具有很強的耐極端溫度、灰塵、水和污垢的能力。它的安裝是在隆冬時節在作物冠層的高度進行的。與其他在較高溫度下擴散加劇的被動信息素分配器不同,Puffer
不受熱或冷的影響,僅在編程期間釋放一定劑量的信息素,因此,避免了產品浪費并確保設備有足夠的信息素來覆蓋害蟲循環。
過去三十年來, Bioglobal 一直致力于信息素研究。Bioglobal 設計、開發并生產了針對蘋果蠹蛾、東方果蛾和淺棕色蘋果蛾的信息素治療劑。這些交配干擾產品已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中國等國家注冊。Bioglobal 是一家在中國成功獲得第一個用于控制蘋果蠹蛾和東方果蛾的交配干擾分配器注冊的公司,這是一次破冰之旅。
Provivi Inc. 是一家突破性的科學公司,致力于開發可擴展、更安全的昆蟲控制技術,從而改善全人類和世界的生活質量。它是有效防治害蟲和作物保護的天然信息素解決方案的先驅。
M2i Life Sciences 是化學行業的參與者,涉足動物健康、作物健康和人類健康的生物防治領域。生物控制是所有生物保護方法的術語,這些方法復制種內行為模式和調節生物侵略者的自然機制。
信息素農藥擁有綠色環保、高效專一的獨特優勢,有望成為新的生物農藥選擇。它可替代部分化學農藥,有助于化解殘留毒性等問題,推動農藥使用朝綠色可持續方向轉型。目前,信息素農藥還處于研發和小范圍試驗階段,還需經過全面評估才能進入大規模商業應用,監管部門也在謹慎評估其環境影響。隨著研究不斷深入,信息素農藥有望在未來 5-10 年內成為市場新的亮點。屆時,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管標準,在鼓勵創新與保障生態安全之間取得平衡。
除了上述生物技術具體的細分技術以外,還有其他的生物技術被用在農業當中,包括 RNAi、表型分析、生物信息學、生物芯片和轉基因種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