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文化縱橫 日期:2023-04-18
近期,巴西總統盧拉率大型代表團開啟訪華之旅,據傳代表團中涉農官員和商界領袖人數眾多。作為農產品出口大國,巴西在過去幾年超越美國,成為中國大豆、雞肉等第一大進口來源國。
在全球農業貿易中,大豆是體量最大、交易最集中的領域:中國占據超過60%全球大豆進口量,對外依存度達85%,且仍在上升;與此同時,巴西和美國提供全球80%的大豆出口,占中國進口量90%以上。如此集中的大豆貿易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在此格局下,中國的大豆供給又是否安全呢?
在本報告中,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中心對全球大豆貿易格局作了深入回顧,并做出相應預測。本報告認為:為應對動物飼料蛋白質(豆粕)和食用植物油(大豆油)的需求,中國國內有利于大豆進口的關稅結構、偏好谷物生產的農業政策、大豆壓榨加工產業鏈的快速擴張,都推動了大豆進口的增長。在供給側,美國更靈活的農業扶持政策刺激了美國農民積極轉向大豆,而巴西在其內陸相對貧瘠的塞拉多地區開荒擴大產能,共同推動了近年來的供應增長。
本報告詳細比較中、巴、美的大豆生產和運輸成本,認為巴西和美國還將繼續維持出口大國的地位。受限于較高的土地成本,即便是在廣袤的黑龍江土地上,中國當前大豆生產仍依賴政府補貼和扶持,否則難以產生正向收益。巴西在塞拉多地區地區的生產成本相對較低,但運抵出海港口的成本卻顯著高于美國,總成本略高于美國。隨著中方試圖調整國內的大豆進口格局,巴西將是未來十年最大的大豆出口國。
然而報告也指出,要培養出下一個大豆出口大國(如阿根廷)所需自然資源、政策扶持以及國際市場環境很難同時獲得,中國的海外產能投資也面臨諸多障礙。由于巴、美的出口競爭,大豆價格已相對平穩并維持在一個較低水平。雖然過去幾年大豆貿易明顯受到了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凈出口增速放緩,但中、巴、美依然會處在一個相對均衡的三國集中格局。
中國、美國和巴西在大豆貿易中的相互依存關系
▍引言
中國占全球大豆進口量的60%以上,而美國和巴西共同提供全球出口量的80%以上。本報告回顧大豆貿易″地理集中″背后的因素。在需求側,本報告討論中國對豆粕和大豆油不斷增長的需求,其有利于大豆進口的政策,以及中國加工能力的快速增長。此外,報告回顧美國、巴西和中國的大豆生產趨勢,比較主要國家的生產和運輸成本,并分析面向中國的出口價格和進口支付價格的趨勢和波動。結合當前國際農產品貿易政策趨勢,報告預測未來中-美-巴三國在大豆貿易上的相互依存仍將繼續。
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作者丹.摩根(Dan Morgan)在〈谷物商》(Merchants of Grain)一書中寫到,美國和巴西占了大部分大豆出口,歐洲國家是主要進口國。摩根認為,這種地理上的集中鼓勵了國際貿易的增長,因為它促進了跨大洲的大豆采購、加工和運輸。
四十年后,全球大豆貿易規模大幅增長,從1979/80年度的2800萬公噸到2017/18年度的1.53億公噸。美國和巴西仍占大豆出口的80%以上,推動貿易急劇增長的進口國則轉變為了中國。中國的大豆進口量在2002年超過了歐盟,2017年則達到歐盟進口量的六倍。在20世紀70年代,摩根指出西方的幾大糧商是大豆貿易的最關鍵參與者,而如今一些總部設在亞洲的新公司也在市場上非常活躍。
早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前,美國農業部就長期保持對中國大豆貿易政策的觀察。此外,美國農業部對巴西和阿根廷等美國大豆和玉米的出口競爭對手也有持續跟蹤,并且對巴西的農業生產結構和能力有深入的分析。在2016年,大豆及其產品的貿易量已經超過了小麥和粗糧,成為全球貿易量最大的農產品,占總額的10%以上。此外,分析師認為,近期全球農產品貿易增長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中國不斷增加的大豆進口量。英國《金融時報》也將大豆稱為″世紀作物″。
在中美貿易摩擦期間,大豆貿易的規模及其地理集中度也讓其備受關注。美國農業部的研究認為,受到關稅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對美國大豆的進口占比將逐步下滑到一個新的穩定量,價格也將在波動后逐步趨于平穩。雖然中-美-巴三國的大豆貿易依存仍將存在,但各國比重可能會發生變化。
▍中國、美國、巴西的全球大豆貿易三角
大豆進口商和出口商的地理集中是全球大豆市場的一個突出特點。在2016/17年度,美國和巴西共占世界大豆出口的83%。美國出口了5900萬公噸大豆,巴西出口了6300萬公噸,阿根廷作為第三大出口國,出口了690百萬噸。中國是當年美國61%的大豆出口和巴西77%的大豆出口的目的地(圖1)(譯者注:2016/17年度,阿根廷出口了3130萬噸的豆粕和540萬噸的大豆油) 。
美國和巴西對中國的出口占2016/17年度所有大豆貿易量的三分之二。此外,美國大豆還出口到其他亞洲國家(19%)、歐盟(8%)和墨西哥(7%)。巴西對其他亞洲國家的出口占其出口的11%,對歐盟的銷售占8%。
圖1 2016/17年度主要的大豆出口國和目的地
注:圖表顯示美國、巴西和阿根廷在2016/17年度的大豆產量及出口目的地。箭頭的寬度代表出口量。mmt=百萬公噸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中心(ERS)
在2016/17年度,中國占所有大豆進口的65%。沒有任何國家會在一類農產品的進口中的占據如此大的份額--當年最大的豬肉進口國(也是中國)也僅占豬肉進口的27%,最大的棉花進口國(孟加拉國)占棉花進口的18%,都遠遠低于中國的大豆進口份額(表1)。
表1 2016/17年度主要農產品的進出口國所占全球貿易份額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
對中國的出口是美國和巴西大豆生產的重要部分。在2016/17年度,美國產出了1.17億公噸大豆,向中國出口了3600公噸(表2)。對中國的出口相當于2016/17年度美國大豆產量的31%。巴西的大豆生產者甚至更依賴對中國的出口。巴西產出了1.14億公噸的大豆,向中國出口了49公噸,占當年43%的總產能。除了巴西和美國之外,其他國家在2016/17年度共產出1.2億公噸的大豆,但是只向中國出口了900公噸。
表2 2016/17年度中國對美國、巴西、其他國家大豆出口的重要性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IHS Markit全球貿易圖集提供的美國和巴西海關數據
事實上,大豆是美國和巴西向中國出口的最主要的農產品。2017年期間,價值123億美元的大豆出口占美國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63%。在在美國對其他地區的農產品出口中,大豆占比不到20%(圖2)。美國大豆對東南亞(第二大目的地)的出口額為19.5億美元,但僅占該地區農產品出口的17%。大豆占美國對歐盟的農產品出口份額為14%,對中東和北非為10%,對其他東亞國家為7%。
圖2 2017年美國農產品出口統計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全球農業貿易系統數據庫
大豆在巴西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中的份額甚至更大。2017年期間,203億美元的大豆出口占巴西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近88%(圖3)。歐盟是巴西大豆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占巴西對歐盟農產品出口的14%,。大豆貿易的集中意味著,在中美貿易摩擦中,巴西是唯一中國海量大豆進口的唯一替代選項(圖4)。
圖3 2017年巴西農產品出口統計
數據來源:IHS Markit的巴西海關數據
圖4 中國大豆月度進口數據(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
注:圖中″關稅″(Tariff)指中國對美國大豆征收額外25%的關稅
數據來源:ERS對中國海關總署網站數據的分析
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間,中國從巴西進口的大豆比上年同期增加1145萬公噸,對加拿大大豆的進口量增加了170百萬噸,但是從其他國家的進口量保持穩定或有所下降(表3)。從巴西進口的增加只是部分抵消了美國大豆進口的2170萬公噸的下降。中國在2018/19銷售年度前6個月的大豆進口總量比2017/18年度同期減少近8.8百萬噸。
表3 中國大豆進口情況(2017-2019,單位:1000公噸)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網站
與此同時,2018年期間,美國對歐盟、埃及、伊朗、墨西哥和其他國家的大豆出口增加,并沒有完全抵消對中國出口的下降(圖5)。在2018/19美國大豆銷售年度的前6個月,對中國的出口量比上年同期減少2170百萬噸(表4)。美國大豆價格相對較低,阿根廷(由于干旱導致)產量減少,刺激了歐盟國家、其他亞洲國家、埃及、伊朗、墨西哥和其他國家的1180公噸的額外需求。但這一額外需求并沒有抵消對中國銷售量的逐年下降。
圖5 美國大豆每月出口量(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
注:圖中″關稅″(Tariff)指中國對美國大豆征收額外25%的關稅
數據來源:IHS Markit全球貿易圖集的美國海關數據的分析
表4 美國大豆出口情況(2017-2019,單位:1000公噸)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全球農業貿易系統數據庫
▍中國為何需要進口海量大豆?飼料與食用油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大豆進口增長的最大部分。從2000/01年度(中國加入WTO的前一年)到2016/17年度,中國的進口量增加了8000公噸,占世界大豆貿易增長的88%(圖6)。中國的大豆進口量在2006年至2016年增長了近6500公噸后,在2018年期間出現了15年來的首次下降。
圖6 全球大豆的進口統計與預測(1990-2028)
資料來源:美國農業部
在中美貿易摩擦出現前,全球大豆的進口增長放緩的已顯露跡象。2018年,美國農業部預測2017-27年中國的大豆進口量將(僅)增加4600萬公噸,2019年的最新″十年預測″更是調低至3800萬公噸。盡管增長速度放緩,但由于中國不斷增長結構性需求,其進口量仍將占到2018-28年全球大豆貿易增長的85%。
(一)動物蛋白和食用油消費增長帶動大豆需求
中國的大豆進口是由對動物蛋白和食用油的需求推動的,這是中國飲食多樣化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一國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進口的大豆幾乎全部用于生產供給中國牲畜的高蛋白膳食,以及供給中國消費者的食用油。通過自由進口大豆,中國計劃提高畜牧業的生產力,并擴大食用油的供應,而食用油對大多數類型的中國菜肴都很重要。
在 1990 年代之前,中國曾抑制了食用油和肉類的生產和消費。彼時,中國的農業計劃重點是生產谷物,以滿足基本的食物需求。通過大米和豬肉等商品出口所產生的外匯,被用來填補小麥、植物油和棉花的供應短缺。在1990年代,中國逐步推動匯率市場化改革,削減關稅,并取消對大豆、非谷物飼料和食用油的進口配額。雖然,中國人對動物飼料中的蛋白質和食用油的迫切需求導致了大豆進口的快速增長。
此外,中國在1990年代逐步推動貿易自由化改革,其關稅結構也有利于大豆的進口。2001年,中國簽訂的入世協議對進口大豆設定了3%的低關稅,而豆粕和豆油面臨的關稅略高(表5)。這種關稅結構鼓勵中國進口未加工的大豆,而不是進口中間產品(如豆粕和豆油)。中國對最終產品(肉類)的關稅也高于大豆關稅。(譯者注:1990年代中期,國內大豆加工商抱怨進口豆粕和走私豆油壓低了行業利潤率。1999年,利于豆粕進口的稅收政策最終被推翻。)
表5 中國對主要農產品征收的關稅和其他貿易限制(2018年)
數據來源:ERS對的中國海關數據的分析
中國沒有對大豆實行進口配額限制,但對中國豆農種植的替代作物(玉米、小麥和水稻)以及中國種植的其他油料作物(油菜籽、花生、葵花籽)設定了更高的關稅和配額保護。中國的入世協議規定了限制進口食用油的配額,但這些配額在2005年被允許到期。這種關稅結構入世的近20年里基本保持不變。
(譯者注:進口大豆在加工廠被粉碎,然后提取食用油和的豆粕。根據2018年數據,每1000公斤進口大豆能夠產出約800公斤的豆粕和180公斤的油,可以通過對比豆粕和油的總價與大豆的進口成本,進而計算進口商利潤率。國產大豆主要用于生產豆腐、豆漿、醬油和營養保健品等。雖然這些產品的消費也在增長,但增速低于食用油和豆粕。)
中國對大豆進口的低關稅制度和強勁需求反映在其巨大份額上。2018年期間,大豆是中國農產品進口量最大的農產品,占30%(圖7)。相比之下,谷物的進口僅占農產品進口的5%。脂肪和油類(包括棕櫚、油菜籽、大豆和其他各種油)占農產品進口的7%。高蛋白粉(包括魚粉、菜籽粉和棕櫚仁粉)的進口量遠遠小于大豆進口量。中國消費的大多數肉類是在國內生產的,使用的是由豆粕、谷物和其他飼料原料制成的飼料,但肉類的進口一直在增加。2018年期間,肉類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的9%。
圖7 2018年中國的各類農產品進口情況
數據來源:ERS對的中國海關數據的分析
自從中國開始進口大豆以來,中國的豆粕和豆油消費也有了很大的增長。美國農業部生產、供應和分銷數據庫估計,1990年中國的豆粕和豆油消費量各為100公噸。2016/17年度,估計豆粕消費量增長到6860公噸,大豆油消費量增長到1640公噸(圖8)。其中,從2007年到2017年,中國豆粕消費量增加了近4000公噸,大豆油消費量增長了770公噸。隨著消費者收入的不斷提高和城市化進程改變了傳統的消費習慣,預計未來消費還將繼續增長。
圖8 中國國內豆粕和大豆油的消費量統計與預測(1990-2028)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生產、供應和分配數據庫
中國機構近年來的預測也預計中國的豆粕消費增長速度將放緩。中國農業科學院曾指出畜牧業產品消費增長是一個有影響的趨勢,但從2016年到2035年,豆粕消費累計增長可能僅200公噸。2019年,中國農業農村部也估計,中國的大豆需求將不斷上升,但10年內大豆消費量將增加1400公噸,大豆油消費量將增加50萬公噸。
(二)加工能力的擴大推動了大豆的進口
中國大豆進口快速增長的另一個關鍵動力是中國大豆壓榨行業的擴張。根據中國農業農村部2018年統計,2001年至2016年期間,國內大豆加工能力從2000公噸擴大到1.6億公噸,國內幾十家公司為了搶占市場份額而迅速擴張,導致產能過剩和利潤率低下。因此,許多公司不顧低利潤率而進口大豆,以防止產能閑置,進而維持現金流并保持市場份額。
在20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旗下的壓榨廠和中外合資企業是主要大豆進口商。許多加工廠都位于港口附近,以方便使用進口大豆。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外國企業被允許獨立經營,其進口和加工份額迅速增加。2008年中國政府出臺了大豆加工業的相關規劃(譯者注:《關于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規劃文件發布后,國內企業增加了更多產能,目前該行業160噸的產能幾乎是計劃目標上限的兩倍。
中國的大豆加工行業競爭激烈,數以百計的各種規模和所有權類型的公司都在從事大豆和其他油料加工。中國國家統計局進行的2013年經濟普查報告稱,在植物油加工行業的9559家企業中,超過44%的企業創辦于2009-2013年間開業,另有44%的企業創辦于2000-2007年。報告還指出,2013年中國私營企業占植物油加工企業的三分之二以上,雇傭了該行業一半人員;此外還有127家跨國公司和103家國有企業,員工人數占行業的10%左右(表6)。
表6 2013年中國植物油加工行業統計
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第三次經濟普查
行業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最大的大豆加工商是總部設在新加坡的豐益國際集團(Wilmar)和中糧集團。此外,其他頂級加工商包括國有企業九三集團(屬于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系統)、中儲糧集團(負責持有國家糧食和食用油儲備)、中紡集團(2010年與中糧集團合并),跨國企業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以及中資企業如渤海實業、盼盼、山東香馳和山東三維等。
ERS通過對中國海關和美國農業部數據進一步統計分析發現,中糧集團和豐益國際的大豆進口量幾乎相等。如果將中糧集團的進口量與中紡集團的進口量相加,那么中糧集團將成為最大的進口商。在中國,國有企業占大豆進口量的31%,略高于跨國公司27%的進口份額。4家國有企業和3家跨國公司占據前10名榜單。其他類型企業,包括民營企業、地方政府和集體所有制企業等,占大豆進口的40%。
圖9 中國大豆進口商分類統計(2015-2017)
數據來源:ERS對來自中國海關數據的大豆進口商名單的分析
前10家進口商占總量的64%,幾乎每月都有大豆進口。4家進口商每月都有進口記錄,21家企業在26個月中至少有20個月有進口。許多較小的公司零星地進口少量產品。64家公司在15個月中只有1個月有進口。其中,國有企業的快速擴張,在推動中國近期的大豆進口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例如,九三集團從加工黑龍江國營農場種植的大豆的傳統業務,擴展到經營中國沿海的眾多壓榨設施。九三集團和中糧集團的設施在使廣西省成為增長最快的大豆進口地區之一。北大荒(九三集團的母公司)、重慶糧食集團、中儲糧集團和中糧集團對海外大豆農場、加工和物流進行了投資,這是中國2008年糧食安全計劃中提出的″走出去″對外投資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8年中國對美國大豆征收關稅后,國有企業中儲糧集團和中糧集團的代表表示″決心不購買美國大豆″。同年晚些時候,為緩解緊張貿易局勢,這些企業又被報道重新成為美國大豆的主要買家。
(三)影響中國大豆需求的其他舉措
轉基因大豆政策是影響大豆貿易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允許進口轉基因大豆品種用于大豆壓榨,但這些品種必須經過中國有關科學委員會的評估和批準,并且轉基因大豆不能在中國進行商業種植。這種監管結構導致了中國市場的分化。中國國產大豆主要用于生產大豆食品,如豆腐、醬油、蛋白質補充劑和高價的非轉基因大豆油。進口大豆主要用于大豆壓榨業的主要原料。
在2017/18銷售年度,質量問題影響了美國大豆的進口。據報道,由于美國大豆的蛋白質含量下降,中國進口商部分轉而采購巴西大豆。此外,2018年10月,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出臺了降低豬和家禽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的新標準,可能會影響對大豆的需求。中方表示,新標準的目的是通過減少動物新陳代謝的壓力來提高飼料效率,并通過減少未被牲畜吸收的營養物質的排泄來降低環境影響。此外,飼料標準可以每年減少1100萬噸豆粕使用量,并逐步降低中國對進口蛋白材料的依賴。
在中國于2018年7月對美國大豆征收25%的關稅后,中方采取了幾種策略來補充豆粕供應:海關總署解除了對從印度進口菜籽粕的禁令、財政部從2018年11月1日起取消了豆粕出口的增值稅退稅;財政部宣布從2018年7月1日起取消來自印度、韓國、孟加拉國、老撾和斯里蘭卡的大豆和豆粕的關稅,作為完成亞太貿易協定努力的一部分;海關總署宣布了一項協議,對埃塞俄比亞大豆的進口開放中國市場;從政府儲備中拍賣了200萬噸大豆;海關總署從2018年6月1日起,將油菜籽、花生、棕櫚核、葵花籽、棉籽和糖加工制成的進口農產品列入免于邊境檢查的項目清單。豆粕被排除在該清單之外;國務院宣布從2019年1月1日起暫時取消植物油的進口關稅。
在2018年和2019年期間,中國的畜牧業生產和豆粕需求都受到幾個因素的不利影響,包括經濟增長緩慢、禁止水體和居民區附近開辦畜禽養殖場、信貸收緊影響養殖場現金流,以及非洲豬瘟傳播導致農民削減豬庫存。此外,更高的用藥、檢疫和環保要求,可能會將更多的小規模和泔水喂養農戶擠出市場,并將消費者需求從豬肉轉向家禽、牛肉、和其他動物蛋白。
▍高產能與低成本:美國和巴西巨量大豆出口的驅動因素
美國和巴西占了世界大豆出口增長的大部分。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是最主要的大豆出口國。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美國和巴西的出口都有所增加,以供應中國日益增長的需求,但巴西的出口增長最快。從2000年到2016年,美國的大豆出口從2700到5900公噸,增長了一倍多,但巴西的出口增長了四倍--從1500公噸米到6300公噸(圖10)。假設中國的大豆關稅繼續存在,美國農業部預計,如果中國對美關稅框架不變,2028年巴西的大豆出口將上升到9610公噸。
圖10 主要國家的大豆出口統計與預測(1990-2028)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生產、供應和分配數據庫
(譯者注:2020年,″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達成后,美國對華出口量強勁反彈。2022年,美國對中國的大豆、玉米、牛肉、雞肉、樹堅果和高粱等農產品的出口總值都創下了新高。大豆占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的近50%,達到創紀錄的164億美元,比2021年的剛創下紀錄還高出22億多美元。受到南美嚴重干旱、俄烏沖突和印尼棕櫚油出口禁令等影響,2022年的美國大豆出口的平均單價攀升了24%,達到622美元/公噸。)
2002年,巴西的出口份額首次與美國持平,當時兩國都提供了中國大豆進口的約35%(圖11)。從2002年到2011年,每個國家在中國大豆進口中的份額在35%到50%之間波動。2012年到2016年期間,巴西的份額上升到近50%,而美國的份額下降到不到40%。2017年美國的份額下降到30%,因為中國對美國大豆征收的關稅在市場年度后期生效。隨著25%關稅在中國2018/19市場年度的前5個月全面生效,巴西的份額上升到77%,而美國的份額下降到4%。
圖11 中國大豆進口中美國和巴西的份額(1995-2019)
注:圖表顯示中國每年10月至次年9月的市場年度期間的進口量。2018/19年度數據為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
數據來源:ERS對中國海關數據的分析
中國從美國和巴西的進口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與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不同收獲時間相對應。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大豆抵達中國的高峰期通常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而巴西大豆的抵達高峰期在5月至9月(圖12)。相反,在12月至次年2月期間,巴西大豆抵達量極少,而6月至8月期間美國大豆抵達量很少。在2018年期間,中國對巴西大豆的進口量持續高漲,到8月至12月通常開始大批從美國進口。
圖12 中國進口美國和巴西大豆的季節性模式(10年平均值)
注:圖表顯示了中國每月從各國進口大豆的平均分布。例如,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有20%以上在12月到達,但只有1%在7月到達。從巴西進口的大豆有17%在6月到達,但只有1%在12月到達。百分比是2006-16年間中國市場年度(當年10至次年9月)的平均數。
數據來源:ERS對中國海關數據的分析
(一)大豆產量的增長推動了美國和巴西的出口
美國和巴西作為出口國的主導地位反映了20世紀大豆作為主要作物在這些國家的興起。歷史上,中國才是大豆的種植中心,但由于中國農民傾向于種植玉米、水稻和蔬菜等能產生較高凈收益的作物,因此在整個20世紀,中國的大豆產量一直處于相對停滯狀態。在21世紀,盡管有一系列的補貼和改善農作物布局的規劃,但中國的大豆產量也只是略有增長。
美國在20世紀成為頂級的大豆生產國。最早是在19世紀美國從中國獲得大豆種植技術,經過幾十年的食品和工業用途的實驗,美國人開發了商業上可行的技術,能夠從大豆中提取油,并在動物飼料中加入豆粕。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食品加工業和畜牧業的需求刺激了大豆產量的增長。
美國的大豆產量在20世紀50年代首次超過中國,并在2018年增長到1.236億萬公噸的峰值,這幾乎是中國同年1600萬公噸產量的8倍(圖13)。美國農業部預計,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未來美國大豆產量的增長將取決于國內需求和其他出口市場的增長。
圖13 中國、美國和巴西大豆產量統計與預測(1925-2028)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國家農業統計局、中國國家統計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巴西最近擴大的大豆產能也是中國進口猛增的重要支撐。巴西的大豆生產始于20世紀60年代,隨著種植業向該國內陸地區的擴展和產量的提高,該國產量迅速增長,并在1970年代超過了中國,于2012年趕上了美國。在2017/18年度,巴西和美國各生產了約1.2億萬公噸的大豆。美國農業部預計,到2028/29年,巴西的大豆產量增長將超過美國的產量,達到1.6億公噸。巴西產能的快速增長反映了該區域土地的可利用性、熱帶氣候下大豆和玉米的復種能力,以及中國優化大豆進口結構的規劃。
此外,美國通過技術創新和擴大種植面積來擴大大豆產量。在美國的政策支持下,美國能夠更靈活地選擇當年的作物:美國在1990年和1996年推出的農業相關立法,將與玉米和小麥基本畝數掛鉤的″補貼付款″改為″脫鉤付款″,使美國農民在根據市場價格做出種植決定時有更大的靈活性。美國的大豆收獲面積從1990年的不足2300萬公頃增加到2000年的近3000萬公頃。
到2000年,美國的大豆面積與玉米面積持平,而小麥面積則有所下降(圖14)。在乙醇需求和玉米價格走強的吸引下,美國農民在2006年至2014年期間將土地從大豆轉向玉米。隨著2013年和2014年期間作物價格下跌,對中國的大豆出口是農業商品需求的一個增長部分,促使大豆面積在2014年至2018年期間出現反彈,在2017年達到3620萬公頃的峰值。
圖14 美國大豆、玉米和小麥的收獲面積統計與預測(1990-2027)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生產、供應和分配數據庫
此外,適應短生長期的高產大豆新品種也促使大豆種植向美國北方擴展,進入北部平原的傳統小麥種植區。耐藥性品種帶來的成本節約促進了全美所有地區的大豆種植面積的擴大。在2018/19年度,美國大豆收獲面積仍處于歷史高位,為3567萬公頃。然而,在中國對美大豆進口態度的調整的背景下,美國農業部在2019年預計美國大豆面積將下降,并促使農民將土地從大豆轉向玉米和小麥,并在此后適度上升。
此外,巴西用于種植大豆的土地面積也在急劇增長。在1960年代,巴西的傳統的生產地區是最南部的南里奧格蘭德州(Rio Grande do Sul),這里將大豆與小麥進行復種。作為1960年代初農業多樣化努力的一部分,在南里奧格蘭德州北部的巴拉那州(Paraná),大豆被引入作為咖啡的替代品。摩根的書中曾寫到,1970年代美國的大豆出口禁運和高價促使跨國公司和日本公司加大對巴西大豆產業的投資。軍政府結束后,巴西政經格局偏穩吸引到大量內外投資,以及1990年代中期全球大宗商品繁榮,也都刺激了南美地區的農業生產。
針對被稱為塞拉多(Cerrado)的廣闊草原的長期農業發展戰略,將巴西大豆生產的前沿推向了廣闊的內陸地區。從1997年到2017年,這個前沿地區內11個州的產量增加了5700萬公噸,占巴西全國大豆產量增長的65%(圖15、16)。
圖15 按地區劃分的巴西大豆產量(1990-2017)
注:″前沿″地區包括巴伊亞、皮奧伊、戈亞斯、南馬托格羅索、馬托格羅索、馬拉尼昂、米納斯吉拉斯、阿克里、亞馬遜、阿馬帕、帕拉、朗多尼亞和羅賴馬等州,包括近93%的塞拉多生物群和亞馬遜生物群。″傳統″地區包括巴拉那、南里奧格蘭德、圣卡塔琳娜、圣埃斯皮里圖、里約熱內盧、圣保羅、阿拉戈斯、塞阿拉、帕拉伊巴、伯南布哥、北里奧格蘭德和塞爾希培等州。
數據來源:巴西農業部
圖16 巴西地圖
資料來源:ERS利用巴西地理和統計局(IBGE)2006年數據繪制
2010年,《經濟學人》將巴西內陸各州的大豆生產擴張稱為″塞拉多的奇跡″。該地區大豆產量的增長得益于20世紀80年代國際大豆價格的高漲,亞洲對大豆需求的增加,以及巴西決策者希望通過將該國西部和北部地區納入國民經濟來維護領土主權。
在政府的支持下,當地開發出了耐受熱帶氣候和塞拉多貧瘠土壤的大豆栽培品種。此外,政府還提供優惠的信貸和稅收政策、燃料補貼、化肥補貼、低價土地,并促進農民從傳統生產地區向此處遷移,這些也促進了巴西新大豆土地的開辟。對外,巴西也為外資提供了良好的準入制度和營商環境,這使得跨國公司逐步成為巴西大豆產業的主要參與者。
巴西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多樣化的地區以及每年種植兩種作物的能力,使其能夠在不犧牲玉米或小麥產量的情況下增加大豆產量。研究發現,在一年中連續種植大豆和玉米的Safrinha輪作系統是增加巴西熱帶地區土地產出和收入的關鍵因素。
巴西的大豆面積從1990年的不足1000萬公頃增長到2017年的3500萬公頃,遠遠超過了玉米和小麥面積的增長(圖17)。1990年至2017年期間,玉米種植面積從1350萬公頃增加到1760萬公頃,而小麥面積仍然相當低(不到200萬公頃)。美國農業部預計,2028年巴西的大豆面積將繼續增加到4480萬公頃,而玉米面積將上升到2150萬公頃。這種擴張潛力確保了供應充足,并可能意味著巴西有能力成為中國大豆進口的最主要供應商。
圖17 巴西大豆、玉米和小麥的收獲面積統計與預測(1990-2028)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
(二)低生產成本推動了巴西的大豆出口
美國和巴西大豆的國際競爭力主要由生產和運輸成本決定。我們的此前研究發現,巴西生產商的土地成本低于美國中西部地區。然而,如果在巴西塞拉多地區的酸性土壤中生產大豆,需要進行土壤處理、施肥和使用其他農業化學品(通常是進口的),這都增加了成本;而將大豆從內陸運輸到港口,也增加了海外買家支付的大豆成本。
經濟地理學的原則影響著大豆生產的地點。大豆的生產往往集中在美國中西部和巴西塞拉多等地區,這些地區土地貧瘠,成本相對較低。此外,大豆通常是大規模和機械化農場生產,所以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密集和工業化地區,農田往往用于種植單位更高價值的作物。在中國,大約40%的大豆產自黑龍江省,這是中國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之一。
表7顯示了2017年巴西(馬托格羅索州)、美國(包括中西部玉米帶大部分地區的中心地帶)和中國黑龍江省的主要種植區的大豆生產成本的最新比較。我們將成本分為兩大類:(1)與大豆生產直接相關的經營費用;(2)與農場的大豆企業相關的一般農場管理費用。
表7 2017年巴西、美國和中國的大豆生產成本及收益比較
注:美國農場經常種植大豆、玉米和其他作物,許多巴西農民在同一季節連續種植大豆和玉米,因此許多一般農場費用必須在農場生產的各種作物之間分配。在中國,許多農民也種植多種作物,而且許多農民會從事非農就業。
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發改革委;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中心ERS;巴西國家供應公司(CONAB)
巴西馬托格羅索州的平均大豆生產成本低于阿根廷和美國中心地帶的成本,而中國的生產成本比美國和巴西的成本都高很多。將單位面積成本除以平均產量可以看出,馬托格羅索州的單位成本為每公噸大豆254美元,美國中心地帶為每公噸313美元,每公噸相差近60美元。黑龍江的低產量(比馬托格羅索州低33%)放大了中國種植者的單位成本劣勢。
生產成本的跨國差異主要歸因于土地租金和農場勞動力的機會成本的差異。馬托格羅索州的化肥和化學品支出相對較高,但中國每公頃229美元的農事服務費卻反映了當地雇用其他農民或合作社進行耕種和收割的普遍做法。這筆費用幾乎等于美國中心地帶″機械和設備″間接費用,而刺激的農民或農場主通常擁有自己的設備(但相應的燃料和維修費用也較高)。
農業用地的租金往往由作物的盈利能力和與土地使用相關的補貼所驅動,不同地區的土地租金差異往往反映了來自居住和工業使用的競爭。在馬托格羅索這樣人口稀少的地區,土地租金往往很低,而在中國這樣人口稠密的國家,土地租金往往很高。
同樣,馬托格羅索州的大豆生產者的勞動力成本(每公頃7美元)比美國中心地帶(每公頃56美元)最低,而在中國黑龍江省(每公頃338美元)最高。每公頃的勞動力成本往往與農場的規模和機械化程度成反比。雖然中國的機械化和農場規模在不斷擴大,但與美國中心地帶和巴西馬托格羅索的農場相比,中國的農場規模仍然較小,勞動強度較大。
中國的高生產成本意味著大豆種植者每公頃-290美元的巨大凈損失,這讓我們很好奇為什么中國農民還要種植大豆。相比美國和巴西,在中國僅僅擁有土地的成本占據這兩國成本的50%以上。但如果不考慮土地成本,中國的大豆種植者依然能獲得正現金流。據報道,2017年中國政府為大豆農戶提供每公頃263美元補貼,2018年每公頃超過700美元。
積極的現金流和補貼可能會讓沒有什么選擇的農民繼續種植大豆,但高額的土地租金和勞動力成本則限制了中國大豆種植面積的擴大。擁有良好的非農收入前景的農民更傾向于放棄耕種,將土地出租給鄰居。高額的土地租金也促使中國農民將土地用于玉米和水稻等作物,或轉為溫室、魚塘等設施,這些生產方式的每公頃凈收益都高于大豆。
在巴西和美國,大豆種植往往集中在人口稀少的地區,因此運輸成本會對中國最終大豆進口成本起著重要作用。美國中西部地區生產的大豆歷來受益于相對較便宜的河道運輸抵達墨西哥灣的港口,或通過鐵路運輸到太平洋西北地區的港口。在巴西,內陸各州相對較低的生產成本很大程度上卻被卡車、鐵路或這兩種運抵港口的組合成本所抵消(圖18)。
圖18 2017年部分地區大豆到中國(上海)的運輸成本
數據來源:ERS整理分析
2017年期間,用卡車從馬托格羅索北部拖運大豆到巴西的巴拉那瓜港,每公噸成本為93美元。用卡車、鐵路和駁船將大豆從愛荷華州的達文波特運到墨西哥灣,每公噸花費65美元,比巴西的內部運輸成本低28美元。從南達科他州的蘇城通過卡車和鐵路將大豆運到美國太平洋西北部,每公噸成本為68美元。那一年,從太平洋西北地區港口運往中國的海運費低于從墨西哥灣運來的運費,促使通過太平洋西北地區港口的貨運量迅速增加。
在美國多元豐富的運輸系統的支撐下,從農場到出口市場的低運輸成本是美國大豆在全球市場上的關鍵競爭力。如果巴西能夠降低內部運輸成本,美國大豆的競爭力將被削弱。因此,巴西自2007年以來正在醞釀一個更有效的多式聯運系統,通過鐵路和水路運輸更多大豆,并擴大港口容量。此外,政府計劃鋪設100公里被稱為BR-163的公路,可以將從馬托格羅索州到北部碼頭Miritituba的大豆卡車所需時間從3天縮短到1.5天。2017年,從馬托格羅索到桑托斯港的新的卡車-鐵路聯運出口路線上運輸了530萬公噸的大豆。
值得注意是,近年中國對拉美基礎設施的投資激增,其中包括連接巴西內陸各州和港口的幾個鐵路和公路項目,以及中糧集團通過收購貿易公司Nidera和Noble Agri在桑托斯港獲得的碼頭。盡管建設取得了進展,但卡車司機罷工、大雨和擁堵等因素也影響了巴西國內的大豆運輸。
▍動態競爭下的全球大豆貿易趨勢
(一)出口競爭使美國和巴西的價格趨于平衡
從這美國和巴西國家運出的大豆的價格通常是參照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期貨市場價格進行談判的,然后不同的港口會有不同的溢價或折扣。盡管中國對進口大豆的需求持續增長,但從2007年到2018年,大豆價格并沒有長期性增長。長時間的低價反映了由于巴西產量和出口的快速增長而導致的供應充足,低價格可能有助于維持中國在2015年到2017年期間的大豆進口增長。總體來看,芝加哥期貨價格、墨西哥灣美國出口電梯的現金價格和巴西巴拉那瓜港的價格三大主要價格趨勢與波動往往是相似(圖19)。
圖19 美國和巴西大豆月度價格(2007-2019)
數據來源:巴西巴拉那瓜港大豆現金價格、巴西應用經濟學高級研究中心(CEPEA);美國墨西哥灣地區出口電梯的現金出價、美國農業部、芝加哥期貨價格、IMF初級商品價格
美國和巴西價格持平的趨勢表明出口商之間存在高度競爭。美國海灣港口的大豆月度價格和巴西港口的價格在2007年至2019年期間,巴拉那瓜的價格很少偏離1或2個月以上。這兩種價格的波動往往反映了芝加哥期貨價格的變化。美國墨西哥灣地區的價格往往與芝加哥期貨價格的關系最為密切。美國墨西哥灣地區的月平均價格,平均比芝加哥期貨月價格高5.5%。墨西哥灣-芝加哥價差的標準偏差為2.3個百分點。巴拉那瓜港的價格平均比芝加哥價格高5.1%,但巴拉那瓜-芝加哥價差的標準差大得多,為6.6個百分點,反映出巴西價格更傾向于偏離芝加哥價格。
(二)出口價格的波動反映在中國的進口價格上
中國進口商的大豆價格傾向于遵循與出口價格相同的波動。因為運費和其他成本,到達中國的大豆的價格往往超過芝加哥期貨價格。由于3%的關稅和13%的增值稅(2018年7月增值稅降至10%),山東青島等沿海地區的加工商支付的大豆價格往往超過進口大豆的到岸成本。2007年至2018年期間,中國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報告的青島大豆平均價格在每公噸575美元左右波動(圖21)。青島的平均價格比根據這些年的海關數據計算的美國大豆平均落地價格高19%,比巴西大豆的平均落地價格高17%。青島的價格平均比美國海灣港口的420美元的大豆平均價格高約37%。
圖21 中國大豆(青島港口)的月度價格(2007-2018)
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美國農業部
然而,每日數據顯示,在中國征收美國大豆關稅后的前4個月,對中國的大豆價格影響不大。青島(大量進口和加工大豆的港口)的大豆價格從7月初的3400元/公噸上漲到2018年10月的3620元/公噸,累計上漲6%(圖22)。與過去的波動相比,這一增長相對溫和。該價格仍然遠遠低于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豆粕的價格上漲速度更為強勁,在2018年7月至10月期間,從3000元/公噸上漲到3600元/公噸,增幅為20%。與預期相反的是,在2018年11月到2019年3月期間,價格上漲出現逆轉,與此同時,大豆進口流量比上年同期下降。價格下降和供應萎縮的結合表明,對大豆最終產品的需求大大減弱。
圖22 2018年1月-2019年5月中國大豆和豆粕日價格
注:青島是進口大豆的主要港口;哈爾濱位于中國大豆的主要生產地黑龍江
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三)中國大豆進口策略調整與海外投資障礙
我們認為,即便中國長期保留對美國大豆的進口關稅,大豆貿易的地理集中格局在未來也不可能改變。高產量、成本優勢和成熟的營銷渠道將使新的國家難以增加大豆出口,從而有效地與巴西和美國生產商競爭。一個新的大豆出口國需要結合支持性的農業政策、低土地成本、大規模農場以及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和物流,才能在全球市場上具有競爭力。
過去,巴西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來調整生產要素,并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一個主要的出口國。阿根廷也是一個主要的大豆生產國,但其傾向于出口豆粕和豆油的政策與中國偏好的大豆原料進口加工政策相沖突。雖然中國倡議通過投資來培育新的出口商,但這樣的企業也需要多年時間才能大幅增加出口。事實上,中國對拉美大豆種植的投資已經遇到了一系列障礙:
中紡集團早在2003年就探討了在巴西收購農田和物流的問題,但其投資僅限于一個貿易辦事處和與農民合作社的關系。2007年和2008年期間,兩家中國公司在巴西啟動了一個種植大豆的項目,但擴大耕種業務和出口大豆的計劃被削減了。其中一家公司在2011年出售了其股份。重慶糧食集團在2010年宣布了一項24億美元的投資,但由于在修建鐵路和加工廠方面存在分歧,以及巴西出臺了限制外資擁有農田的規定,該項目規模被大幅縮減。重慶的政策調整,國有銀行更謹慎的貸款,以及意料之外的工程挑戰,影響了該項目的實際產出。一個計劃于2009年和2010年在戈亞斯州實施的項目,在融資和鐵路建設方面出現延誤后被放棄了。巴西南部的第二個項目因環境問題而被推遲。2010年宣布的在阿根廷30萬公頃土地上種植大豆和其他作物的合資企業,在遭到環保團體的反對后壓縮了規模。
與此同時,中國仍然是大豆需求增長的主要來源,使美國出口商難以開發新的大豆市場來替代中國。其他國家不可能復制中國對豆粕和豆油的強勁需求。根據美國農業部在2019年的預測,中國的大豆進口將很快恢復增長,但未來的大豆貿易量將低于之前的預測。基于對美大豆關稅保持不變的假設,其他國家的大豆進口量預計在2027年達到6900萬公噸,非中國的大豆進口的增加只能抵消中國進口減少的35%。
表8 大豆進出口的預測變化(2016/17至2028/29年度,單位:百萬公噸)
數據來源:美國農業部預測(2019年數據)
簡言之,中國對美國大豆征收25%關稅的主要短期影響是降低美國農民的大豆價格,并增加中國對巴西作為大豆供應商的依賴。在對美國大豆征收關稅后的頭幾個月,巴西的大量大豆生產使中國能夠將采購從美國轉向巴西大豆,而對中國的采購價格影響很小。大豆價格低可能會誘使美國農民將大豆的種植轉移到玉米和小麥上。在巴西和阿根廷,從中國采購商那里獲得高價的農民預計會種植更多的大豆。
如果中國長期維持對美國大豆征收關稅,其對大豆進口需求的增長將取決于拉美洲生產商擴大產量的能力。美國將需要為大豆尋找替代市場。中國也計劃通過從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烏克蘭等新供應商那里進口的大豆、其他油類和膳食來取代美國大豆的進口。然而,美國農業部預測,從新的供應商那里增加大豆出口的潛力很小。打造新的大豆出口大國是一個緩慢而昂貴的過程,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才能成功。
來源:文化縱橫新媒體.國際觀察 -2023年第9期 總第114期
原題:《中國、美國和巴西在大豆貿易中的相互依存關系》(《Interdependence of China, United States, and Brazil in Soybean T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