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中國化工報 日期:2022-11-22
在我國面臨高碳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工業化、城鎮化仍在進程中,以及實現“雙碳”目標時間緊迫、碳中和技術總體成熟度不高等諸多挑戰的背景下,教育部在5月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后,于11月再次提出國民教育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為我國“雙碳”人才培養指明方向,為低碳教育在中國的發展注入活力。
對比這兩個政策,筆者發現,《工作方案》聚焦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探討,重點討論“雙碳”背景下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高校應如何開展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實施方案》則強調國民教育體系建設,不局限于單純的經濟屬性,而是培養有能力、有意愿、有使命感、面向未來、可擔得起碳中和大任的人才。
兩項政策均提倡將綠色低碳融入教學,加強儲能和氫能、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碳金融和碳交易三個領域緊缺人才培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科技攻關,增設碳相關專業,保障專業的師資隊伍,希望通過多方聯合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復合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雙碳”人才?!秾嵤┓桨浮废啾取豆ぷ鞣桨浮?有以下兩個側重點:
精細低碳教育教學目標。對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四個階段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材編寫要求;設立低碳相關學科同時,也注重將理工科的“硬”課程、經濟管理類的“軟”課程進行交叉融合,使得碳中和學科與其他學科融通發展,以培養學生的跨界能力和復合能力;學科建立目標更加具體,提出到2025年全國綠色低碳領域相關專業布點數不少于600個,規劃建設100種左右有關課程教材,到2030年實現建設“雙碳”一流學科目標;建議將綠色低碳發展內容納入高等學校思政工作、加強思政平臺的宣傳作用等,以提升學生對低碳的認識。
創新綠色低碳學習理念。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建立綠色校園,是一種基于地方的教育-從本地到全球的同心圓模型,即認知從“地方”開始,地方的定義像同心圓一樣擴展:教室-學校-社區-國家-世界。通過這種同心圓模型,學生在理解碳中和的內涵時,會不斷擴大個人與周圍世界的聯結體驗,從而更容易獲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綠色校園的構建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使得學生在沉浸式學習環境中深入思考,并且這種學習是觸及內心的?;诘胤浇逃臐摿?學生擁有更大自主權和能動性,幫助他們識別社區甚至是國家層面的復雜挑戰,以培養面對全球性挑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