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35斗 日期:2022-08-29
8月24日至26日,“2022全國農業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活動”(簡稱ATTF 2022)在南京舉行。
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農經所研究員毛世平、中信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兼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毛長青、先正達集團中國副總裁兼首席戰略官段曉光、創新工廠合伙人張麗君和新希望集團首席投資官余峰針對“社會資本與農業科技結合的新路徑”這一話題進行了圓桌討論,蛋黃科技(35斗)董事長李大韜主持該圓桌。
李大韜:農業領域的投資為什么這幾年開始熱了,對應的就是為什么之前那么冷,原因是什么?
毛長青(隆平高科):我覺得農業投資熱來自于三個方面。第一是市場因素,所有的投資機構的投資行為都是依托對中國未來糧價的預期,未來中國農產品價格的趨勢;第二是政策因素,中國的大政策和大方向關注農業,也迎來糧食安全和種業振興的新時代;第三是法律環境和技術環境發生根本性的變革,我們在知識產權和前瞻性生物技術應用上都已經接軌國際。
段曉光(先正達):主要是市場需求。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20年人均GDP也超過1萬2千美金,這是一個飛躍,中國人民的消費水平在提高,特別是肉蛋奶的消費大幅度提高,促進市場增長,需求非常旺盛,這也是為什么有很多投資向農業傾斜。
張麗君(創新工廠):作為市場化的基金,更多從市場化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對于需求側再補充一點,就是國內勞動力的老齡化。另外是供給側,我指的是技術的供給,也不是任何需求可以了技術就能夠發生改變了,是需要技術發展到了一定成熟度,技術的人才成本、應用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才能落地到相對利潤低的領域里。現在剛好進入到了技術應用成本降到一定程度,農業成為最后一塊洼地,它終于可以承接這些技術了,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余峰(新希望):在我們內部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是養豬廠到底是操場的場還是工廠的廠,這一個廠(場)字值得研究。過去的理解都是操場的場。但是對于我所在的養殖業包括飼料加工產業有了更集中化的趨勢之后,更多去工業化生產,我們也感謝工業特別是智能工廠端以及工業物聯網有溢出的技術覆蓋在這個行業中來,也開啟了從養豬場到養豬廠的轉變,給了投資者在生產端的機會。
李大韜:我們非常想看一下中國農業產業創新現在在什么位置,和世界最好的國家相比,我們的特質和區別是什么?
毛世平(農科院農經所):首先要明確農業科技的屬性,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所以我們的科技不是為了科技而科技,而是為了更好服務用戶。現在對科技的研究放在創新生態系統的視角下審視的。最核心的,就是用戶導向,這是非常清晰的。普通意義上的農戶,主要收入不來自于農業,主要來自于非農業的收入,你說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讓他花錢購買基本不可能。所以在研究農業科技投資或者成果轉化的時候一定要立足國情,我國農業生態區域特征非常明顯,這就決定農業科技成果區域性特征,協同創新,這就是基本的出發點。
具體從科技發展水平或者從我們知識生產來看,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們從1到10的差別不大。我們的短板是從10到100的過程,成果轉化的環節,投資出了問題。問題是現在的社會資本也好,金融資本也好,我們有需求,但是真正從10到100的有效成果供給還是有問題的。今天討論的問題首先是成果供給,投資方進入到哪個環節,是1到10的環節,還是從10到100的環節。在美國基本上是一體化的,成果轉化是中國特有的要素,國際上都叫技術轉移。尤其是農業科技發達國家,這個鏈條比較順暢。
段曉光(先正達):第一,剛才提到中國早生鮮電商領域的投資,這也是市場的需求,因為我們在冷鏈、儲存上還是短板,損失非常大。美國為什么不投,因為非常成熟,不需要。第二,我們什么事情和美國匹配也是不太對的,因為國情不太一樣。中國農戶有2億,美國農場300萬,這是100倍的差距,不可能照搬美國農業產業的模式。但是美國有一個非常值得借鑒的就是創新主體,也是由市場驅動,企業為創新主體,科技轉化也好、成果轉化也好搞得非常好。中國在科技上投資的總量僅次于美國,但是我們的成果轉化率只是美國或者發達國家的30%,發達國家可以達到70%,這就是差距。
李大韜:從科研成果轉化的角度,如何能夠把創新源頭和創新環境塑造得更好?政策端可能會有什么樣的考量,怎么讓社會形成對創新的接納以及提高轉化效率?
毛世平(農科院農經所):先從產業導向,要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的問題,除了基礎前沿的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也好,還是回到產業實踐。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這就決定各級政府有所作為的理論基礎,政府要承擔很大的責任。農業領域的成果轉化基金,農業具有它的特殊性,政府要起很好的引導,就是政府要舉旗定向給社會資本也好、金融資本也好應該有背書作用,這樣社會資本、企業資本愿意去投。這是從轉化基金方面。
從研發方面,現在各個地方包括中央和部分省份也在探索,有的省份探索研發投入后補助,有的地方做得確實不錯。目標導向,解決問題,達到目標,政府就會把補助給你。涉農企業尤其是創新型農業企業能不能充分利用好政策工具。
李大韜:在這個時代,三位公司都在做什么事為更多創新的產生賦能?
毛長青(隆平高科):全球種業的國際巨頭都已經進入到第四次種業的技術革命,也就是基因編輯加全基因組選擇育種。基因編輯提高種質資源的創制、效率,全基因組是提高配組率。國內也一直在追趕,彎道超車主要是抓住最前沿的技術才可以,否則不可能,這對國內的種子企業來講沒有什么選擇,必須把最前沿的技術抓在自己的手里。國內現在基本上是兩個都是創新主體,有的時候科研機構更多,我們正處于轉換期。
余峰(新希望):在農業行業里,站在新希望集團的維度,我們有希望過渡到研發性采購。過去農業行業更多是性價比,到底比是專用設備還是通用設備,甚至我改裝一部分的通用設備是不是有更好的性價比。一直是生產性的邏輯,每天就是圍繞著降低成本來考慮問題。我覺得研發性采購的邏輯,需要跟著企業一起往前走,不光是這些科技性企業自己要去努力降低自己的成本甚至考慮應用的落地,站在頭部企業,我們應該改變自己的工藝甚至改變自己的農藝時,我們應該也有這樣的安排。
段曉光(先正達):先正達集團從戰略上做了兩個大的方面考量。首先是科技創新,第一步是Global For China,我們每年要花15億美金在科研投入上,我們現在正在加強中國本土創新能力,把全球最好的技術拿到中國來;第二步是In China For Chian,建立中國本土的研發能力,同時和全國大專院校合作,共同打造中國創新的能力;第三步是China For Global,就是把中國原創的技術拿到海外去,為糧食安全做出中國的貢獻。
第二是模式上的創新,我們有現代農服的平臺,為什么要打造?中國農產端和消費端是脫節的,我們希望通過現代農服平臺的打造,把先正達種、肥、藥好的技術整合起來,變成綜合解決方案,送到農戶手里,提高他們的產量,提高他們的質量。同時和食物價值鏈的伙伴打造生態圈,這樣就可以有效連接生產端、消費端。消費端有好的農產品,農民能夠更多獲益。個人認為,農民一定要富起來,農村一定要美起來,中國農業產業才能更強。
李大韜:我們想問在發展的過程中,這些公司的成長如何達到理想階段,這些創業公司應該怎么做,你們投后賦能應該怎么做?
張麗君(創新工廠):我們認為,首先從應用場景的落地選擇上很重要,我們比較偏好的是兩類市場,一類是要么這個市場空間非常大,想象空間足夠大,可以吸引其他配套的各種不同的技術人才一起進行更完整的解決方案的打造。還有一種選擇是進入到優化空間很大的領域,就是我用這個技術和不用這個技術,這個市場不一定很大,但是變化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從無到有的變化。
從一個技術型企業發展的過程來說,大多數企業都要面臨這個過程,在初期無論是用哪種方式都是要先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可以先從第三方服務的角度切入進來,先解決問題是根本。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放大你的服務范圍,慢慢迭代數據,讓你的服務過程從很多單點的自動化、單點的數據化螺旋式上升。關鍵是跨領域、跨行業的人才的融合,數字技術、生物技術、傳統農業養殖技術的人相互之間為了解決特定問題,打破技術邊界,彼此尊重對方的規律,一起解決問題。我們已經投的有兩個領域,一個領域是在數字技術方向上,另外一個是生物技術,接下來這兩大領域也會持續關注。
李大韜:我們特別相信這個時代一定會誕生偉大的企業家、誕生偉大的企業,這些偉大的企業在成長過程中,所有的實踐都是基于中國本土的,他們的實踐是值得被記錄的,而且我們所有的產品和服務應該不僅僅服務于本土的人民,應該會輸出到全球。我們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有人能夠記錄他們,我們希望這群人是我們,希望我們能夠陪著企業家、創業者和投資人一起往前走,共創偉大的時代,迎接這個偉大的時代。今天的圓桌就到此,謝謝各位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