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東方城鄉報 日期:2022-08-18
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許多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實踐和探索,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20世紀以來美國、法國、西班牙、日本、韓國等主要發達國家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或將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提供借鑒和參考。
從國民經濟構成來看,盡管農業農村在發達國家的比重相對較低,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在政治層面一直受到這些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模式。例如:以規模化、現代化大農場為主要特征的美國模式;通過生態化、深加工來顯著提升農業價值的法國模式;以走創意觀賞農業道路的西班牙模式;日本農村經濟發展先后實施了“一村一品”專業生產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兩種模式;韓國則是實施了農村地區全面發展模式,即推動了涵蓋從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到特色產業培育的“新村運動”。
美國模式:規模化、現代化的大農場道路
美國農業在全球處于領先水平,基于人少地多的國情,走了一條規模化、現代化、以農場為農業經營主體的道路。美國耕地面積約占其國土面積的1/5,農民占比約為1.8%,不僅養活了3億多美國人,還成為全球最大農產品出口國。美國農場以家庭農場為絕對核心,2015年,家庭農場數量占美國全部農場比重達99%,農產品產量占比達89%。
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科技化的農場是“美式”農業發展模式的集中體現,由于大規模的農場具有生產成本低、投資回報率高、競爭力強等優點,美國農場平均規模一直呈擴大趨勢。為強化農業的規模效應和專業化分工,美國農業部根據區域之間的光照、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差異,根據不同品種農作物生產條件需求,劃分了玉米帶、小麥區、棉花帶、乳畜帶、畜牧和農業灌溉區等產業區,并加強農場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美國政府還通過資金投入、補貼、稅收減免等形式,支持農業科技研發、農業機械化應用以及智慧農業的發展。
法國模式:生態化、深加工的農業價值提升戰略
法國農業綜合實力位居歐洲第一,在全球競爭力當中僅次于美國。法國農業發展模式可以高度概括為農業生態化和農產品深加工化兩大特征。
生態農業即在潔凈的土地上, 用潔凈的生產方式生產潔凈的食品,又稱自然農業、有機農業和生物農業等。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整體農業生態化發展趨勢帶動下,法國開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法國通過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建立綠色生態標準體系、提供政府財政補貼以及開展相關技術培訓等方式,將生態農業法律化、制度化、組織化,以不斷強化生態農業的競爭優勢。目前,法國是高標準生態農業主要代表。除不斷提高農業的生態標準,法國還通過促進工業與農業的融合來提高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水平,提高農業的效益。在法國居民日常飲食消費中,蔬菜、水果等初級農產品消費占比約為1/4,而精深加工食品則占據了3/4的比重。
西班牙模式:一三產業融合的創意觀賞農業
西班牙因其自然條件優勢,農產品成熟期早于歐洲中部地區大約1個月,在歐盟國家具有較強競爭力。西班牙是歐洲第三大產糧國、世界第一大橄欖油生產和出口國,果蔬出口約占歐盟內貿的30%,被譽為“歐洲果蔬園”。
在以出口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已面臨“天花板”的背景下,為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和發展農村,法國政府提出發展創意觀賞農業,并出臺相關政策推動創意觀賞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融合形成鄉村旅游業。為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西班牙政府一方面加大對農村旅游相關基礎設施的投入,另一方面將鄉村旅游與傳統文化、城市旅游等相結合,并加大宣傳和推廣的力度。目前,創意觀賞農業已經成為西班牙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創造的產值也超過海濱旅游的產值。
日本模式:從“一村一品” 到“六次產業”
日本在戰后重建初期,由于食物匱乏、百廢待興,農村居民生活曾短暫優越于城市,但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市逐步繁榮。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鄉村尤其是偏遠山區農村地區開始進入空心化、老齡化,城鄉發展差距逐步擴大,在這種背景下,為提高農村地區活力、發展鄉村經濟,各地方政府也在積極尋求各種努力。1979年,大分縣知事平松守彥基于對大山町和其他地區鄉村發展的觀察和經驗總結,提出“通過在各市町村培育各自的特色產品,實現地方的活性化” ,即“一村一品”運動。
為推進“一村一品”運動,大分縣首先進行實地考察,幫助村民挖掘本地特色優勢產業,達到條件的町則通過設立專項的資金、政策以及相應的技術指導機構進行扶持,最后大分縣還通過開展“一村一品”市場推廣活動和“一村一品”獎勵活動來加強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并對表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進行獎勵。1983年,通產省號召全國都、道、府、縣學習大分縣鄉村發展經驗。“一村一品”運動在本國得到成功推廣后,2006年2月日本經濟產業省提出“一村一品”國際援助計劃,旨在向發展中國家開展發展理念、技術等援助。
盡管“一村一品”運動在日本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是在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及最終消費的整個產業鏈環節中,農民所獲得的收益仍僅占很小部分。針對這些現象,1996年日本農業經濟學家今村奈良臣提出“農業六次產業論”,即將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消費等相關產業鏈環節相結合,以達到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民增收的目的。2000年以后,今村奈良臣的“農業六次產業論”開始得到日本政府的重視,并于2008年出臺《農工商聯合促進法》、2010年制定《六次產業化法》以及2011年實施《開拓未來創造六次產業合對策》等來推動日本農業與工業、服務業融合發展。
韓國模式:全面發展的“新村運動”
20世紀70年代,韓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農民占全國人口比重70%左右且以小農耕種為主,農業落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農村貧困問題嚴重。為把傳統落后的鄉村變成現代進步的希望之鄉,韓國政府于1970年4月開始實施以“勤奮、自助、合作”為宗旨的鄉村建設運動,即“新村運動”。
“新村運動”前期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來改善農村環境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中期以提高農民收入為主,實施農民增收計劃,幫助農民科學種田以及發展養殖業;到后期階段,政府以出臺配套政策支持新鄉村運動為主,逐步減少政府直接干預的力度,提倡發揚和傳承奮斗的新村精神,促使農村地區走上內生增長的道路。經過30多年的努力,至2004年,韓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0.94,農業人口比重由30%下降至7%,農村地區在住房條件、生態環境、生活設施、基礎設施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