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農資導報 日期:2022-03-07
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對農業發展做了詳細的部署與展望,釋放出農資新信號。
今年的報告再次強調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報告指出,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面對這種情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之一是將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要實現此目標,我們要大力抓好農業生產,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為了加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報告指出,應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針對小麥晚播強化夏糧田間管理,促進大豆和油料增產。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控和動植物疫病防治能力。加強生豬產能調控,抓好畜禽、水產、蔬菜等生產供應。裝滿“米袋子”、充實“菜籃子”,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自去年以來,受國際國內多重因素影響,化肥價格一路高漲,農民種植成本大幅增加。化肥作為糧食的糧食,做好保供穩價工作、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是確保糧食豐收的必要措施。對此,報告強調,要保障化肥等農資供應和價格穩定,給種糧農民再次發放農資補貼,加大對主產區支持力度。
土壤是糧食生產的根基,只有耕地安全才能確保糧食安全。2021年8月,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耕地面積僅有19.18億畝,較十年前減少了1.13億畝,呈剛性下降趨勢。報告明確,要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劃足劃實永久基本農田,切實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加大黑土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利用力度。加強中低產田改造,新建1億畝高標準農田。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我國種業亟待通過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報告提出,要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
能源供應事關農資企業的發展,加之國家減肥增效的要求,雙碳戰略長期以來備受農資從業者的關注。推進農業農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是加快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報告明確,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推進能源低碳轉型,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
當前,農業現代化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農業人才必不可少。報告指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讓各類人才潛心鉆研、盡展其能。
政府工作報告釋放出強烈的強農信號,農業界代表委員也紛紛針對“三農”問題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菏澤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所長王秋玲:當前,中國的大豆種業是挑戰與機遇并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大豆種業已經取得了顯著進步,培育出很多備受農民歡迎的好品種。但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大豆種業發展中的短板日漸凸顯,尤其是大豆種業亟待通過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如今全球種業已經進入到育種4.0時代,我們現在的育種條件和手段都無法與先進國家抗衡。
因此建議,加大科研投資力度,改善大豆育種技術手段,提高大豆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全國大豆科研聯合攻關的支持力度,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優化頂層設計,整合資源,構建育種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套牌現象。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植區保站研究員王華生:中國是農業有害生物災害頻發的農業大國,農作物病蟲害呈多發、重發態勢,農業上常見的病蟲草鼠害有1600多種,多種重大病蟲發生嚴重,如不組織有效防治,將嚴重威脅糧食生產安全和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防范病蟲害的最佳策略就是源頭監測源頭控制,大區域監測預報、大面積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
鑒于監測預報和防控指導等工作任務重、缺乏應有的工作經費,亟待國家財政資金支持。因此建議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將農作物重大病蟲監測防控列入每年的年度財政預算,設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防控資金專項。資金用于三個方面:病蟲監測預報,以及確保病蟲防控效果的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其中統防統治方面還要兼顧應急救災。在資金分配上,對病蟲發生源頭地、財政困難的邊疆民族地區給予傾斜支持,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效益。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黨支部書記裴春亮:農業農村領域的節能減碳空間巨大,推進農業農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是加快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落實“雙碳”目標,要注重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銜接、統籌推進,真正讓鄉村生態振興成為落實“雙碳”目標的新陣地,實現鄉村振興與“雙碳”戰略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因此建議,加快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構建協同創新平臺。應把“雙碳”目標盡快納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之中,出臺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發展規劃,構建監測評估體系和科技創新平臺,強化科研、推廣、教學、生產、加工等主體間的合作,推動農業農村“雙碳”目標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