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中國化工報 日期:2021-09-29
實現碳中和要三端發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表示,碳中和看似很復雜,但概括起來就是能源供應端、能源消費端、人為固碳端的三端發力體系。三端發力體系中的第一端是能源供應端,盡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發電、制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或能源供應系統;第二端是能源消費端,力爭在交通、工業、建筑等絕大多數領域中,實現電力、氫能、地熱等非碳能源對化石能源消費的替代;第三端是人為固碳端,通過生態建設、碳捕集封存等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簡言之,就是選擇合適的技術手段實現減碳、固碳,逐步達到碳中和。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也同樣認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特別是未來能源安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逐步減少化石能源,構建新能源為主體、多能互補的新型電力系統。
中國工程院院士湯廣福表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要推動電力能源清潔化、電力能源柔性化、電力系統數字化、電力系統電子電力化。我國能源轉型相對西方發達國家挑戰更大,可再生能源、智慧能源系統、氫能、儲能、化石能源清潔利用等領域急需重大技術突破。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也強調,社會發展到今天得益于采用了化石能源的工業革命,我國資源結構存在“富煤貧油少氣”的特點,但在碳中和的挑戰下,需要在排放端發力,一方面要改革能源的利用方式,用不排放、少排放二氧化碳的能源去代替高排放能源;另一方面在工業體系中,不斷優化工藝,盡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實現碳中和要技術為王
丁仲禮院士表示,碳中和對中國來說是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轉型。技術為王將在實現碳中和的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要統籌全部力量,盡快形成面向碳中和目標的技術研發體系。最為重要的是轉變思維方式,從傳統的引進吸收再創新轉換到真正進行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也持相同觀點。他認為,能源的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在短期內就可以實現的。科技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這就要求要對不同能源,從它的整個鏈條出發、從各個環節來著手進行技術優化、革新,甚至是顛覆。
為此,他建議要建立雙碳技術分類的評價體系,針對不同能源鏈條所需的各類低碳技術、化碳技術、固碳技術和封碳技術,建立技術評價的指標和方法。
丁仲禮院士也建議,針對未來需求,要主動開展有較高失敗風險的探索。同時,要把全國的相關研發力量組織起來,由頭部企業來牽頭,高校、科研院所一起攻堅形成合力,既分工又協作,形成一個嚴密的責任體系,為產業落地提供支撐,構建強大的國家競爭力。
實現碳中和要智能技術
“實現碳中和要加強能源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謝克昌院士建議,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互聯網、大數據等智能技術高速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將信息技術與泛能源大數據相互融合,利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區塊鏈等,積極探索泛能源大數據在智慧能源、智慧管理、智慧治理等方面的應用,從能源管理、政府管理、政府治理等方面全面實現智慧化,為智慧低碳發展奠定基礎。
“目前一些情況看來,我們對整個系統駕馭能力還存在不足。但雙碳這樣一個廣泛系統的社會系統性變革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體系。”劉中民院士表示,低碳化的智能融合不僅需要技術,同時需要如何與智能化融合,所以需要進行總體性戰略研究。“一定要進行頂層化系統設計,人工智能也一定要關注,沒有人工智能的介入,我們沒有這樣的能力駕馭這樣系統化的大型體系。”劉中民院士強調。
實現碳中和要警惕風險
謝克昌院士還強調,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歷程中,一定要警惕有可能發生的各類風險,如警惕非系統減碳操作引發的系統性破壞,急功冒進碳減排引發對經濟的剛性破壞,事事處處減碳操作引發的社會不公,以及攤派式減碳等。
丁仲禮院士也指出,中國要在“固碳量”“中和程度”上爭取話語權。在核心問題上要有自己的結論,比如“排放天花板”問題。同時要算全球的“碳收支賬”,比如哪些國家“收大于支”、哪些國家“支大于收”。此外,要實現碳中和,我國還需要大量培養會算碳收支賬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