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第一財經、新華社 日期:2021-09-13
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行動方案》。
唐仁健表示,中央即將下發種業振興行動方案。這是繼1962年出臺加強種子工作的決定后,再次對種業發展作出重要部署。該行動方案明確了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總目標,提出了種業振興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一攬子安排,為打好種業翻身仗、推動我國由種業大國向種業強國邁進提供了路線圖、任務書。對此,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要抓緊部署實施。
一要全面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進一步加大資源普查力度,及時將新發現的資源保護起來,打牢種業振興的種質資源基礎。
二要大力推進種業創新攻關。國家將啟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生物育種重大項目,有序推進產業化應用。各地要組建一批育種攻關聯合體,推進科企合作,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新品種。
三要扶持優勢種業企業發展。以企業為主體,一體化配置資金、人才等要素,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讓更多優勢企業牽頭承擔種業科研攻關任務,提高企業融資可及性、便利性。著力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產業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種業重點龍頭企業,發展一批“專精特新”企業。
四要提升種業基地建設水平。持續推進育制種基地建設,啟動建設黑龍江大豆種子基地,抓好100個區域性作物良種繁育基地。以生豬、奶牛、水禽等為重點,建設一批國家核心育種場、種公畜站和擴繁基地,支持國家級水產供種繁育基地建設。
五要嚴厲打擊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扎實推進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專項整治,加大案件查處力度,對套牌侵權、制假售假等違法行為重拳出擊,加強轉基因非法種植監管,讓侵權違法者付出沉重代價。
對于《行動方案》,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對第一財經表示,中國種業大而不強,尤其是處于新時期新階段,中央已經認識到“保障種源自主可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必須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有著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
前述署名文章稱,不要貪大求全、重復建設,脫離實際盲目建“種都”、造“硅谷”。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戴登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自從中央將種業重新置于戰略高度后,業內已經意識到地方政府存在這樣的投資沖動,擔心出現一地雞毛。“2021年以來,就已經迎接多地政府考察,均是邀請前去投資興業。”
值得關注的是,關于生物育種,在前述署名文章中出現了兩次。
《行動方案》明確了分物種、分階段的具體目標任務,提出了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市場凈化等五大行動。在“大力推進種業創新攻關”中,提到“國家將啟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生物育種重大項目,有序推進產業化應用”。
打好種業翻身仗,加快推進種業振興,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要加快建立健全覆蓋范圍更廣、支持力度更大的種業政策支持體系。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提到“國家還將啟動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生物育種等重大項目”。
“十四五”規劃也明確將生物育種列入需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八大前沿領域。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認為,生物育種是“生物技術育種”的簡稱和統稱,用語準確簡練,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
黃大昉稱,作為現代科技革命的重要領域,生物技術已歷經30余年的發展,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對農業生產發展有力的推動作用。其中,轉基因作物育種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和顯著的生態效益已充分顯現,其推廣應用速度之快更創造了近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奇跡,生物技術的擴大應用已是科學發展的必然。
他建議,當前生物育種應重點推進兩類技術和產品的研究和產業化,一是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顯著、安全性確有保障(安全性已經過嚴格科學評價,并獲得長期應用實踐證明)的轉基因作物,如轉基因抗蟲、抗除草劑玉米等;二是創新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安全性確有保障(目前多通過植物內源基因精確剪切,基本等同于自然或傳統誘變,產物基因組中不含任何外源基因)的基因編輯作物,例如國內正在加速研發的多種優質、增產、抗病、抗逆基因編輯作物。
渤海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靖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生物育種領域,中國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三大差距,體現在技術的成熟度、復雜度、協同度,根源在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專利。
他認為,中國必須投入更多精力、財力,去發現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商業性狀基因,未來才能在關鍵環節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