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中國化工報 日期:2021-09-09
關鍵詞一:廣闊的3000億元市場
在“雙碳”背景下,中國面臨新的發展機遇,這已是共識。
9月6日,2021全球綠色經濟財富論壇啟幕,聯合國原副秘書長、國際綠色經濟協會名譽會長、論壇主席沙祖康在致辭中指出,“碳中和”對中國而言,盡管存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等諸多挑戰,但這些領域也蘊含很多新機遇,將釋放更多經濟增長新動能。
在9月5日舉行的2021中國碳中和經濟發展論壇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張少剛表示,全國碳交易市場將是一片廣闊的藍海。
張少剛認為,“雙碳”目標是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中面臨的一場大考。從發展現狀看,中國第二產業占比偏高,工業、能源、建筑、交通四大領域的碳排放量約占國內碳排放總量的九成,生產生活體系向綠色低碳轉型的壓力很大。但他同時表示,從發展前景看,2060年實現碳中和需要約136萬億元投資,除政府出資外,還需引入大量社會資本,更多地依靠市場來發揮作用。全國碳交易市場規模預計將達3000億元,無疑是一片廣闊的藍海。
“企業是溫室氣體的排放者,也是氣候友好型解決方案的創新者和提供者,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中大有可為。”張少剛建議,從頂層設計上堅定低碳發展戰略信心,加強基礎研究,推動碳中和技術創新,推動產業鏈協調并進,形成促進低碳轉型發展的合力。
關鍵詞二:任務艱巨的30年
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中國要實現“雙碳”的任務無疑非常艱巨。
在服貿會期間舉行的2021全球綠色經濟財富論壇開幕式上,工信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主旨演講中指出,2019年中國生產和消費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達100億噸,占全球總量的30%。“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碳減排形勢嚴峻、任務艱巨。”李毅中認為,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時間,少于發達國家40~50年的周期,難度加大。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介紹說,西方國家用200年實現碳達峰,中國2030年就要實現這一目標,時間非常緊迫。另外,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美國從2007年到2050年間隔43年,歐盟間隔71年,而中國只有30年。
劉燕華分析認為,中國碳排放總量大,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排放量還在逐漸增加。“有句話叫船小好調頭,但這么大的總量要調頭,要經過艱苦努力,需要巨大的動能才能實現。”劉燕華說。此外,當前許多位于產業鏈低端、資源型高耗能的產業還占優勢,在工業發展的爬坡階段進行轉型,無異于脫胎換骨。
在2021中國碳中和經濟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也指出,我國實現“雙碳”面臨巨大挑戰。“一是我國的高碳能源結構。2019年主要國家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占比50%~85%,我國約為85%。二是我國的高碳產業結構。水泥、鋼鐵、石化等高耗能工業,在產業中占的比例還較高。”賀克斌說。
同時,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仍在推進之中,減碳難以輕松實現。“我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時間短、任務重,挑戰非常大。”賀克斌直言。
關鍵詞三:“五碳并舉”攻克難關
面對實現“雙碳”任務的艱巨挑戰,業內人士建言,可采取多種措施來攻克難關。
賀克斌提出了“五碳并舉”模式。一是資源增效減碳。在同樣的經濟目標下,將能源需求降到最低。當前消費水平下,能耗每降1%,可減排1億多噸二氧化碳。二是能源結構降碳,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比例。三是地質空間存碳,通過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來解決一部分二氧化碳。四是生態系統固碳。通過各種手段,增強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五是市場機制融碳。通過市場機制推動各類技術更合理有效地應用。
李毅中表示,碳減排的目標主要在于控制和改進生產消費活動,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減少使用化石能源。
劉燕華認為,首先要改變發展理念,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來實現“雙碳”目標;其次要進行結構調整,重點是提高效率,特別是要考慮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控制;再次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向價值鏈高端轉移。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2021綠色發展國際高峰論壇上指出,固體廢物利用潛力巨大,可形成多個產業鏈。一些國家已通過“無廢城市”的運行方式減少了碳排放。如瑞典利用循環系統使垃圾利用率達到99%,每4噸垃圾再利用后,能提供相當于1噸石油產生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