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1 日期:2021-08-18
2020年中國農業產業走勢回顧與2021年展望
一、2020年中國農業產業走勢回顧
(一)農業生產穩中向好
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95億噸(13 390億斤),比上年增長0.9%,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連續6年保持在6.5億噸(1.3萬億斤)以上。糧食播種面積穩中有增,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2億畝(1畝≈666.7平方米,1公頃=15畝),比上年增加1 056萬畝,增長0.6%。從品種看,稻谷、小麥、大豆產量均增加,玉米產量略有減少。2020年,全國稻谷產量2.12億噸(4 237億斤),比上年增加0.02億噸(45億斤),增長1.1%;小麥產量1.34億噸(2 685億斤),增加65萬噸(13億斤),增長0.5%;大豆產量0.2億噸(392億斤),增加0.02億噸(30億斤),增長8.3%;玉米產量2.6億噸(5 213億斤),減少0.001億噸(2億斤)。畜禽產品供應得到有效保障。2020年末,全國生豬存欄40 650萬頭,同比增長31.0%,恢復到2017年末的92.1%;牛肉產量672萬噸,增長0.8%;羊肉產量492萬噸,增長1.0%;禽肉產量2 361萬噸,增長5.5%;禽蛋產量3 468萬噸,增長4.8%。在全球糧食不安全問題持續惡化的情況下,中國糧食充足有保障,對世界糧食安全做出巨大貢獻。
市場總體運行平穩。2020年,中國部分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有所加大,但供給總量充足。受下游需求增長和市場看漲預期疊加影響,2020年玉米價格持續攀升、漲幅明顯,帶動稻谷、小麥市場走強,但口糧價格總體上漲有限,而且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稻谷“秈強粳穩”、小麥“優質優價”特征明顯。2020年,生豬產能持續恢復向好,豬肉市場供給不斷改善,價格由漲轉跌,年底前有所反彈主要是受季節性消費拉動。蔬菜價格除了年初受疫情影響漲幅較常年偏大外,總體仍呈季節性波動走勢。水果方面,總體豐產,蘋果庫存處于高位,市場供給充足,價格基本平穩。棉油糖國際國內市場聯動性強,2020年,消費受疫情影響較大,上半年市場信心不足、價格持續走低,下半年消費恢復拉動市場總體走強。
(二)國際農產品貿易影響力持續增強
農產品貿易持續增長。2020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額2 468.3億美元,同比增8.0%。其中,出口760.3億美元,減3.2%;進口1 708.0億美元,增14.0%;貿易逆差94.7億美元,增32.9%。全年谷物進口3 579.1萬噸,同比增9.8%;棉花進口223.2萬噸,同比增15.2%;食糖進口527.3萬噸,同比增55.5%。食用油籽進口1.1億噸,同比增13.8%,其中,大豆進口10 032.7萬噸,增13.3%;油菜籽進口311.4萬噸,增13.8%。食用植物油進口1 169.5萬噸,同比增1.5%。蔬菜出口149.3億美元,同比減3.6%;水果出口83.5億美元,同比增12.1%,進口11.4億美元,增6.5%。畜產品進口475.7億美元,同比增31.3%,其中,豬肉進口430.4萬噸,同比增1.2倍。
保障國際農產品貿易的安全性和穩定性。2020年,作為世界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中國谷物、大豆、肉類、食糖等產品的進口量突破歷史最高水平,分別占全球出口總量的8%、62%、25%和8%。巴西、美國、阿根廷、加拿大、新西蘭、烏克蘭、澳大利亞、俄羅斯、烏拉圭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是最主要的農產品進口來源國。當前全球農產品供需總量基本均衡,各國間的農業供應鏈合作緊密,貿易任何一方面出現中斷等風險,都將會影響到進口國有效供給、出口國農民收入、農業生產結構及國際農產品貿易的可持續性。2020年,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不確定、不穩定性劇增,國際農產品貿易信心不足情況下,中國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穩定了全球農產品市場需求,對保障國際農產品貿易穩定、暢通、安全起到了顯著作用。同時,中國還積極推動同非洲、東南亞、拉美、俄羅斯等農業資源豐富但農業欠發展國家和地區建立農產品貿易聯系,分享經濟增長,促進當地農產品貿易發展。
(三)農業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供給側結構改革深入推進。2020年,大豆振興計劃繼續推進,大豆產量達到1 960萬噸、創歷史新高。根據資源稟賦、生態條件和產業基礎,構建完善與資源環境相匹配的生產布局,進一步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帶,新創建39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59個農業產業強鎮。優質稻谷、強筋弱筋小麥、優質食用大豆、雙低油菜、高產高糖甘蔗等產品供應更加充足。優質強筋弱筋小麥比例達到35.8%。
生產能力穩步提升。2020年,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1億畝;建成高標準農田8 000萬畝。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水稻、玉米、小麥等三大主糧高效育種技術體系逐漸完善,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達到95%以上,基本實現主要糧食作物良種全覆蓋。農作物病蟲害得到有效治理。連續兩年成功應對草地貪夜蛾入侵,將發生面積控制在2 000萬畝以下,初步控制了其暴發危害勢頭;蔬菜“四小蟲”等得到有效治理,果菜茶病蟲害發生危害明顯減輕;柑橘黃龍病等植物疫情傳播擴散得到有效控制。
綠色發展取得進展。2020年,農藥化肥使用量連續4年負增長。農藥使用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高效低風險農藥使用占比超過80%。肥水利用率明顯提高,三大主糧化肥利用率39.2%,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89.3%,有機肥施用面積超過5.5億畝次。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59。植保社會化服務長足發展,服務組織達到9.9萬個、從業人員145萬人,三大主糧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提高到40%以上。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升,新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2.2萬個,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7.8%。
(四)產業融合水平持續提升
融合主體大量涌現。2020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9萬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 547家,年銷售收入過1億元的突破10 000家,過100億元的達到77家。龍頭企業與農戶訂單比例達到55%,帶動簽約農戶經營收入超過未簽約農戶50%以上。融合業態類型增多,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交叉重組,形成“農業+”態勢,催生中央廚房、直供直銷、會員定制、體驗農業、智慧農業等新業態。建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50個、農產品加工園1 600多個、各類鄉村產業園1萬多個,產業邊界逐步消失、融合。
農產品加工業持續發展。2020年,加快推進初加工,建設1.4萬座初加工設施,新增初加工能力700萬噸。精深加工快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過23.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5萬億元。綜合利用不斷發展,促進資源循環利用、高值利用、梯次利用,形成了企業內循環、園區內循環和區域內循環等多種模式。
農村創業創新持續推進。2020年,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和科技人員等返鄉入鄉人員達到1 010萬,“田秀”“土專家”“鄉創客”等本鄉創新創業人員達3 150多萬。返鄉入鄉創業項目中60%以上具有創新因素,85%以上屬于一二三產業融合類型,55%運用“互聯網+”等新模式,促進了直播直銷等業態快速發展。創業創新領域由最初的種養業向農產品初加工、農村電商等轉變。
二、2021年中國農業產業走勢展望
(一)糧食作物;產量面積穩中略増,價格保持穩定
中國糧食生產基本面良好,預計糧食產量將達到6.80億噸。根據中國農業產業模型( China Agricultural Sector Model,CASM)預測,2021年稻谷、小麥、玉米產量將分別達到2.13億噸、1.35億噸和2.69億噸。糧食種植面積較2020年略有增加,達到11 767.55萬公頃,其中小麥種植面積2 339.33萬公頃,稻谷種植面積300.24萬公頃,玉米種植面積4 210.72萬公頃。隨著大豆振興計劃的開展,大豆產量預計達到1 979萬噸,國產大豆供給能力穩步提升。糧食價格穩定運行,略有小幅上漲。貿易方面,中美經貿協議繼續履行,糧食進口壓力將加大。預計2021年中國糧食凈進口量將突破1.4億噸,其中大豆凈進口量將達到9 847萬噸。
(二)經濟作物:供需基本保持穩定,品種結構有所調整
2021年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經濟作物品種結構有所調整。生產方面,預計2021年蔬菜種植面積與2020年保持穩定。棉花目標價格政策繼續執行,種植面積和產量較2020年均有所下降。油菜籽、食糖、花生、水果等的面積和產量與2020年相比基本持平。消費方面,2021年經濟作物的加工需求繼續增加,食用需求量基本保持穩定,市場價格預計不會出現大幅度波動。貿易方面,受國內需求增長影響,2021年食糖、水果進口量繼續穩定增加,蔬菜出口量略有下降。
(三)畜牧水產:供需相對處于緊平衡,受疫情持續影響進口量仍將有所下降
2021年大部分畜牧產品供需相對處于緊平衡,豬肉生產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生產方面,預計2021年牛肉、羊肉、雞肉、牛奶、水產品等產量穩中略增,年増幅在2%~4%。生豬產能繼續快速恢復,預測產量較上年增加18%。需求方面,隨著經濟恢復以及疫情狀況好轉,大部分畜產品和水產品需求量均呈增長趨勢。2021年雞肉、水產品、牛奶和禽蛋消費量基本保持穩定;牛肉和羊肉的總需求量同比分別增加4%和2%。隨著豬肉價格逐漸下跌恢復穩定,豬肉需求量將不斷回暖,預計消費量較上一年上漲14%。貿易方面,大部分畜產品和水產品進口量還將受疫情影響持續下降,預計2021年除牛肉進口量略有增加外,羊肉、雞肉和水產品凈進口量都將大幅下降,降幅分別達到22%、24%和37%。隨著國內產能恢復,2021年豬肉凈進口量也將同比下降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