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農民日報 日期:2021-06-10
說到都市農業,很多人都會聯想到一些關鍵詞:綠色、保供、休閑、觀光……其既具有滿足食物消費的生產功能,又是生態系統的“都市之肺”,還是寓教于樂、農旅融合的“城市后花園”,可謂功能多樣、形態復合。
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杭州正式邁入“千萬級人口俱樂部”。作為人口最多的下轄區,蕭山常住人口就超過了200萬。面對這樣一個數量龐大、消費旺盛的群體,都市農業如何來滿足日漸個性化、多元化、品質化的需求,成為了一個重大課題。
面對記者采訪,蕭山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夏利明坦言,一方面,社會在發展,消費在更新,都市農業勢必要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對蕭山而言,行政區劃調整后,“農業重地”將從過去圍墾土地的連片化,轉至南部山區的碎片化,同樣倒逼著趟出一條新路來。
都市新農業,如何尋轉機?日前,記者帶著這個命題,深入蕭山鄉村,尋求破解之道。
從“大路貨”到“小而精”
“羊角蜜即將登場”,朱觀揚的朋友圈剛發,不少食客便私信找上門來。這個“網紅甜瓜”,很多人只在水果店見過,沒想到竟能在家門口的地頭一睹芳容,自然不肯錯過。產品還未上市,就已圈粉一波,朱觀揚就是有這本事。
朱觀揚的農場名叫“金邁田”,地處浦陽鎮的江南村。面積不大不小,就450畝,近幾年,倒也并非不想擴規模,主要沒空間。這位“80后”農場主,財務專業出身,11年前轉行做農業,說起經營之道,頗具心得和章法。
“論規模、比成本,如果把我們產品放到大流通的批發市場,真的難有競爭力。因此,必須拋棄‘大路貨’,走‘小而精’戰略。”為了揚長避短,朱觀揚先從種什么入手:不看尋常貨,專攻新奇特。
每年,朱觀揚都要花上不少時間,逛種博會、農博會,請教各路專家,以掌握果蔬界的最新動態和成果。農場里,雷打不動有塊一二十畝的地,專門用來試驗新品種。眼下,幾個當家花旦的品種,就都是從這里脫穎而出,“過五關斬六將”選出來的。
據了解,“金邁田”九成以上是設施大棚,所產果蔬就有幾十種,一年四季不間斷,每月都有主打單品。光聽這些名字,水果玉米、櫻桃番茄、七彩胡蘿卜,就讓人心生向往、垂涎欲滴。在朱觀揚看來,種什么固然重要,但關鍵還得種出好品質。
說話間,角落里卻傳來咩咩聲。原來,湖羊8年前就落戶于此,初衷是消化秸稈、糞便還田。之后,種養結合不僅讓效益提升,還能有效改善果蔬品質,羊場規模也從最初的100頭,擴增至如今的3000頭。還別說,類似的生態種植理念在“金邁田”無處不在。
小番茄的授粉時節,朱觀揚采取的是天然熊蜂授粉,這是從一場博覽會上學來的。草莓種植采取生態立架,外人一看,很是清爽,實則作用大著哩:連遇陰雨天,草莓易生病,立體通風后,自然會減少病害和農藥施用量。還有果樹的限根盤,里頭布上精準滴灌的噴頭后,既節肥節水,又保護了土壤。
此前,“金邁田”主打商超,沒名沒姓,價格上難有優勢。五年前,朱觀揚自立門戶,開始打品牌、做營銷。由于口感好、產品多、環境佳,現在,依靠自身渠道,幾乎可以消化產能。
記者發現,如今在蕭山,像朱觀揚持有“小而精”理念的農場主越來越多。大家都從競爭優勢出發,努力避開“價格泥淖”,從過去的批發市場,轉戰采摘游、訂單購、直營店,露出品牌、強化口碑,從溢價上找到立根之本和利潤空間,從而得以一席之地。
從“賣農產”到“賣農趣”
干農業的都知道,相比單一產品種植,品種多意味著管理成本高,尤其是本身面積不大,對整個生產周期和營銷方式的布局而言,難上加難。如何從有限土地上,獲得更好收益,來支撐高成本?很多蕭山老板的答案是:一產上做品牌溢價,后端上做產業延伸。
因為一株草,就幾乎改變了鄭華祥的創業路徑。此草名叫“粉黛亂子”,9月后,因呈粉色云海,而得到年輕人追捧。盡管偏居山村,但一到國慶,鄭華祥的“洼里花海”就成了網紅打卡點,日均游客5000人以上。
41歲的鄭華祥學的是電氣工程,2008年來到戴村鎮張家弄村,起初就種家庭園藝,主打觀賞類的水生植物。兩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試種粉黛亂子草后,沒想到一炮走紅,也點醒了鄭華祥。
現在,以花海為吸引物,鄭華祥主打親子主題的農旅融合。原先的花卉苗木漸漸退出,取而代之的是適宜體驗、采摘的果蔬,以及300多畝的水稻。生產的功能和屬性不變,一產的收益也不減,多出來的卻是旅游體驗的收入。
一列小火車,700米長,25塊錢跑一圈,一位小朋友連續打卡一個月。一張98塊錢的套票,可坐火車、喂羊駝、磨豆腐、釣龍蝦……500畝的莊園,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就連耕作過程也能賣出錢來:5月種水稻,看牛拉犁;10月收水稻,嘗新米飯。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鄭華祥除了給村里,帶來260萬元的勞務支出,現在,還承包了一處約90畝的池塘,開展水上活動。因此有花海,有體驗,還有水上樂園,碰碰船、燒烤船、單蓬觀光木船等,眼花繚亂的項目,讓不少小孩流連忘返,來了又來。
因為有了農業與旅游的融合,老板們的收入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地處河上鎮眾聯村的“博帆農業”,老本行是種植水稻。近幾年,通過稻鱉、稻蝦、稻鴨等共養模式,收入連連見漲。去年,老板卜沈華還嘗試留出20畝水稻基地,試水秋收節,僅門票收入就有10多萬。
記者發現,還有一個現象也尤為顯著:隨著蕭山美麗鄉村的陸續建成,現在,很多農業主體不約而同將基地生產與鄉村旅游、研學教育相結合,在人氣上相互引流、在資源上相互補充,有的以入股方式,有的進行門票分成,形成利益共同體。而嗅覺靈敏的老百姓,則開起了農家樂、賣起了土特產、擺上了玩具攤,大家各得其所、各有所得。
從“經驗種”到“數字種”
盡管天氣炎熱,可一大早,還是有一百多號人涌進了“藍海農業”位于所前鎮山聯村的基地。顯然,大家都是沖著藍莓來的。168元一張門票,可以帶走一斤藍莓,比市場價要高出不少。但這里,還有附加的其他服務,讓人滿意而歸。
記者走進一處玻璃大棚,近3000方的面積,比常見的要顯得空曠許多。公司總經理徐遠介紹說,這里主打農業科普,氣霧式、管道式、潮汐苗床等等,都是時下最前沿的種植方式。散落其間的屏幕上,則滾動提示棚內的各種環境數據。
據了解,“藍海農業”是杭州蕭山凌飛環境綠化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這幾年,1200畝的基地中,苗木慢慢退出舞臺,農旅融合依次登場。“我們希望讓孩子們,在這里看到未來農場,因此數字化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徐遠說。
根據最新計劃,接下來,“藍海農業”將逐漸清退苗木,把藍莓、草莓、葡萄和番茄作為“四大花旦”,大面積推廣。一方面,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來提高種植管理水平和產品品質口感,另一方面,上馬深加工生產線,來消化采摘剩下的產能。
如果說,數字化在“藍海農業”尚初顯端倪,那么在寧圍鎮的艾維園藝,老板張侃已然從實踐者化身專家型。該公司主產花卉和果蔬,幾個大棚內,十年前就用上了溫室智能管理系統,實現從“經驗種”到“數字種”。
看著平淡無奇,實則別有洞天。通過一個個傳感器,光不夠了,就能自動補光;溫度高了,自動排風、開啟濕簾;監測到下雨了,天窗可瞬時收到指令。幾年前,大家都還在為“手機種菜”而歡呼,張侃早已是“甩手掌握”,用各種參數來控制生產管理。
“數字化可不光為了博眼球好看,主要還是節工省本、提高效率,同時為好品質保駕護航。尤其是優質優價,才能讓數字化的投入有利可圖。”張侃指著即將成熟的網紋瓜,一根藤條就結一個瓜,信心十足地說,“這個瓜,就是能比普通的單價,高出一倍多。”
據了解,眼下,蕭山正積極打造智慧農業應用場景,用數字技術賦能現代農業發展。現在,主體實施智能化控制、農業遙感、物聯網應用等項目,最高可獲得審定投資額的 55%補助,這樣的力度縱觀全省都為數不多。“數字種”已成為蕭山都市農業的另一重風景。
在夏利明看來,從不同角度看,都市新農業都有著無限想象:種植上,越來越精細化、科技化、品質化;產業延伸上,與旅游、康養、體育、文創等的融合,農業不再是簡單種養;品牌上,新近推出的“蕭山本味”的區域公用品牌,今后將為廣大主體背書,讓好產品賣出好價格。“對于蕭山而言,這既是一次轉型挑戰,也是空前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