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頭痛的乙酰甲胺磷技術難題
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10-12-28
2008年前乙酰甲胺磷已廣泛應用于大面積病蟲害防治。其基本殺蟲原理是抑制昆蟲乙酰膽堿酯酶。防治多種咀嚼式、刺吸式口器害蟲和害螨及衛生害蟲。適用于蔬菜、果樹、茶樹、煙草、棉花、柑橘、玉米、水稻、小麥、油菜等作物,甚至推薦該藥劑用在稻田養蟹蝦混養區,一般施藥后2~3天發揮觸殺毒力,對畜禽和魚蝦蟹安全。但是乙酰甲胺磷產品很不穩定,在環境中代謝比較快,容易分解,分解產物主要是甲胺磷和乙酰胺。在農產品中代謝產物為甲胺磷,致使農產品中容易產生甲胺磷殘留超標。根據國家行業標準中規定,30%、40%乙酰甲胺磷乳油中的甲胺磷含量又不能高于0.8%和1.0%,該產品的質量需要靠大企業的加工生產工藝路線和反應條件的控制來協調解決。
因為乙酰甲胺磷產品易分解的特性,所以30%、40%乙酰甲胺磷乳油產品的行業標準中規定該產品的質量保證期為一年,制劑易分解的特性除與貯存條件和企業加工工藝相關外,還與企業所用的原藥來源有很大關系,特別是原藥的含量, 乙酰甲胺磷原藥的行業標準中有效成分質量分數的指標大于95.0%, 由于各原藥企業的生產路線和合成工藝不同, 導致各企業生產的原藥產品質量有一定的差異,江蘇省蘇化集團生產的乙酰甲胺磷原藥含量甚至能達到99.2%。
如果乙酰甲胺磷原藥含量偏低,母液加工合成過程中的雜質除甲胺磷外,還有一些化學反應的剩余物質如精胺、催化劑等,這些雜質在合適的條件下又會影響乙酰甲胺磷的分解,無形中增加了雜質甲胺磷含量,則乙酰甲胺磷制劑產品質量也是不合格的。
現在乙酰甲胺磷在蔬菜、果樹、水稻上的殘留試驗和安全使用數據不是那么準確,在養殖稻田或水稻中不能再使用,蔬菜、果樹也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