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楊麗榮 來源:浙江新安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日期:2011-04-15
自2007年1月1日國家禁止銷售和使用甲胺膦等5種高毒殺蟲劑以來,毒死蜱以其殺蟲譜廣、毒性較低、藥效較強等優點成了高毒農藥的替代品,生產和銷售漸趨旺盛。如今,從當初的臭名遠揚到如今的千里香飄,經過了多年的發展,毒死蜱已經從一個幼小的孩子長大成人。在它成長的背后,則更有科研工作者、生產人員和廣大員工共同付出的心血。
本文將以一家毒死蜱生產企業為線,反映毒死蜱生長的軌跡。
起點:臭名遠揚 人人聞之色變
1998年,某公司毒死蜱生產線籌建之初,分批派人到生產工廠毒死蜱中試車間學習。當時的第二批帶隊者現毒死蜱車間主任陳某回憶道:“當時工藝落后,毒死蜱生產線四處彌漫著臭味,員工的衣物極不容易洗凈,就連去食堂吃飯,別人都不愿意跟我們同桌。”當初,自己也有想法,但領導和同事的一番話打消了他的顧慮:“這是組織的安排,必須完成!今后隨著毒死蜱的發展,應該能夠解決臭味問題”。1999年,陳主任帶領的10多名大中專生等學成歸來,不久,該公司新建的毒死蜱生產線開車投產。可毒死蜱并未立即擺脫臭味而解除員工的煩惱,車間反而因此流失了2名工藝員,2名設備員等一些技術骨干。
據悉,當時造成毒死蜱生產環境差的原因主要是:生產合成工藝尚未改進,其生產中間體——三氯吡啶酚鈉不僅外觀顏色偏深,而且不加處理烘干時最高含量只有80%左右,直接影響收率、質量和生產成本;生產過程中不封閉的操作環境,容易造成氣體揮發,影響生產現場的環境。
轉折:艱難蛻變 從技術改造開始
2001年,毒死蜱迎來了發展過程的重大轉折點:在生產過程中,車間尋找到了一種比傳統工藝更高效、更清潔的新工藝。原來,傳統工藝生產毒死蜱周期很長,僅從原料投入到產出就要48小時,如果還加上原料中間體烘干的時間則更長。另外,還存在產品含量不穩定,環保壓力相對較大等缺點。一個偶然的機會,原車間主任及骨干等相關技術人員在使用傳統工藝烘干毒死蜱中間體時,發現釜上結了一層鹽一樣的白色結晶。經過查找相關資料,并與浙江大學教授進行定性分析,確定這些結晶是四氯吡啶。而四氯吡啶可作農藥原藥生產的中間體,可生產毒死蜱、二氯吡啶酸等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原藥。經小試實驗和車間中試生產,順利將四氯吡啶轉化為毒死蜱中間體原料,大大降低了毒死蜱的生產成本。
于是,2004年下半年,該公司開始與美國陶氏益農合作。2005年底,毒死蜱新工藝技改項目完成,工廠開始用四氯吡啶生產毒死蜱,生產線也采用半封閉式,大大減少了毒死蜱生產過程中的臭味。另外,毒死蜱廢水槽還填補了國家毒死蜱污水處理裝置的空白。此后,該公司毒死蜱的生產規模逐步擴大,并有計劃地進行全封閉式生產,并通過“5S”管理,徹底改變了生產面貌。
飛躍:化繭成蝶 翩然舞出新天地
如今,毒死蜱已化繭成蝶,成為全世界生產和銷售最大的殺蟲劑品種之一。據西美信息研究表明,目前毒死蜱全球銷售額在有機磷殺蟲劑中排名第一,穩居殺蟲劑前三位,2010年全球毒死蜱消費量(折算成原藥)約8萬噸,獲取5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2%。
目前,毒死蜱是一種高效、安全和廣譜的農藥,能夠廣泛用于農林牧業中50多種重要害蟲的防治。國內毒死蜱主要用作復配劑,生產廠家也日漸增多,如紅太陽集團、浙江新農、新安股份、湖北沙隆達等國內知名農藥生產企業。從今年2月份開始,毒死蜱原藥在農藥市場上的價格漸長,再一次聚焦了業內人士的視線。而各大農藥生產企業也聞風而動,隨之開展了各種各樣有針對性的推廣活動,加大了對毒死蜱系列產品銷售的激勵力度,這讓毒死蜱的生產與銷售漸入佳境。
隨著毒死蜱銷售春天的到來,我們有理由堅信,毒死蜱已經蛻變成了翩翩飛蝶,它將會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飛出更加廣闊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