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Agropages (世界農化網) 來源:Agropages (世界農化網) 日期:2011-08-29
由于澳大利亞北部谷類種植區中的殘茬攜帶有黃斑病孢子,使此季谷類作物爆發黃斑病的幾率加大,種植者需更加勤勉的對種植區進行巡視。
澳大利亞職業、經濟發展與創新部門(DEEDI)的植物病理學家稱,今年將是20多年來最危險的病害發生年,在病害管理中提前對作物進行嚴密的巡視是積極預防的第一步。
據專家介紹,黃斑病的感染幾率直接與感染的殘茬數量相關,種植者必須致力于去除感染的殘茬,輪作抗性作物,及時施用殺菌劑,播種具有抗性的品種。
他確定,有些地方實行小麥輪作,感染黃斑病的幾率將相當大,發現感染后可以施用葉面殺菌劑。根據濃度,一次施用的保護期在21-30天左右。丙環唑仍是控制黃斑病的標準選擇。目前流行的混配農藥防控能力較好,不過價格昂貴,但是比較投資回報率,混配藥劑效益更大。在病害嚴重時,對成本的考慮應該退居其后。
另外,施用的次數與時效非常重要,同一種殺菌劑施用次數不能超過兩次。而且,對旗葉及第一片旗葉的保護尤其重要。要獲得產量及質量最大化,必須注意在谷類灌漿期,保證上部的葉子不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