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張玉梅 來源:Agropages (世界農化網) 日期:2011-08-12
自1892年發現第一個病毒后,研究者們就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惑著:這些病毒是如何致病的。最近,澳大利亞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植物學家揭開了植物病毒致病性之謎。他們發現了病菌如何侵染宿主并引起疾病的遺傳機制,該研究的重大突破將幫助人們更好的了解病毒在動物及人體中導致疾病的過程。
發現該遺傳機制的科學家介紹,他們所研究的黃瓜花葉病毒是一種常見的破壞性病毒,能影響一系列作物及觀賞植物。研究中發現這種病毒與一種稱為“衛星”的特殊類型的病毒粒子一起,通過使某一制造葉綠素的基因沉默,造成失綠,使葉子變得部分或整個黃化,形成了其獨特的黃色斑癥狀,影響植物生長及發育。該基因的成功定位標志著對了解這些病毒在易感生物體中致病問題的研究上邁出了一大步。
同時,科學家也解開某一病毒只侵染小范圍寄主生物的原因。研究結果顯示,協同黃瓜花葉病毒中的衛星基因必須直接與寄主植物的基因相匹配才能引發黃化病。當病毒的衛星基因與宿主基因匹配時,衛星基因將鎖定并沉默宿主相關基因,阻礙宿主細胞生成葉綠素。科學家形象的解釋說,這個機制類似于衣服上的拉鏈,由兩互補部分組成共同起作用,拉鏈基因的一部分來自于病毒,另一部份來自于寄主,當兩部分吻合時才能引起病害,因此,某類病毒只能對特定的宿主致病。
科學家還對經過特別改良即轉入多余的葉綠素生成基因的植株進行試驗,看能否阻止病害的發生。結果發現基因改變后植物基因不能與病毒基因匹配,因此可以繼續生成葉綠素,沒有出現黃瓜花葉病毒的病癥,并且轉入的基因不會影響植物的生長,習性及形態, 還能防止植株黃化及致病。這一發現意味著研究人員可將病毒中的基因作為重點來研究,進而揭示其他病毒致病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