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方琳 來源:Agropages (世界農化網) 日期:2011-07-06
數十天前,持續達半年之久的硫丹之爭終于在斯特哥爾摩公約大會上落下帷幕。期間,在眾“列強”對硫丹處以“極刑”的一致要求下,雖然最大的出產國印度多方奔走呼吁,但最大的消費國阿根廷卻“臨陣反水”,加之另一農藥大國,也是硫丹的第二生產大國——中國的舉旗搖擺,最終使得這一廉價高效的農藥被列入到了全球禁用的名單(參考:世界農化網新聞2011-05-05),也意味著在和農藥列強的這次交鋒中,新興市場不得不屈居下風。
從歐洲最先開始使用以來,硫丹已有著50多年的使用歷史,作為廉價高效的殺蟲劑,飽受用戶,尤其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種植戶的歡迎,然而它也逐漸被以冠以“高毒,持久性,蓄積性”的形容詞,在植保行業以低毒環保為潮流的今天,它的淡出也的確是大勢所趨。但巧合的是,直到2001年,歐洲仍舊有巨頭——拜耳作物科學在生產著這個原藥,直到它因為要推廣新的產品才宣布淘汰硫丹,在2005年歐洲取消硫丹登記兩年之后,拜耳開始停產并消耗剩余庫存,之后的口誅筆伐也就此開始,此后國際舞臺上也多了一個異樣的聲音,作為硫丹最大的出產國,產能占全球八成以上的印度在積極為硫丹謀求緩刑,因為硫丹一旦禁用,不僅印度農藥工業會遭受重創,留下的市場空白也必將會被列強的專利產品占去一部分,發展中國家的農民本來就不多的利潤就會被攫取的更多。此次歷史必然下的利益之爭與其說是印度農藥界和農化巨頭的爭奪,不如說是歐美列強和新興國家的利益角逐。
印度的一木難支固然令人扼腕,但除去科技,工藝水平,營銷等“表觀實力”,農藥列強已然習慣善于應用宣傳策略,公關技巧等“軟武器”來扼殺新興市場的農藥工業。硫丹最大消費國阿根廷早已因為經濟危機而疲憊不堪,外匯儲備僅有幾百億美元,此次也迎合列強為禁用硫丹而大唱贊歌(參考:世界農化網新聞2011-05-06 ),不知道以后為高額專利農藥支付更多的農民會作何感想,聯想起南美國家近年來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它們早就成了列強的禁臠,不僅被歐美把握住了經濟命脈,甚至還通過不為人知的方式淪為它們的喉舌,外來力量非但難以進入這個市場,甚至本國的農藥企業也在列強們的打壓下難以為繼,在巴西,連本國農藥商也在抱怨政府在農藥執法中偏袒跨國公司(參考:世界農化網新聞2011-04-14)。至于在其它的新興市場,諸如印度,它們同樣也會采取行賄等“灰色方式”獲取比本國行業更多的優勢(參考:世界農化網新聞 2010-08-03)。管理水平低下、體制亟待發展是所有新興市場的通病,列強們就是洞悉了這個弱點才揮舞著經濟大棒,加之它們早已純熟的輿論宣傳,通過打壓,設置壁壘等方式來擠壓新興市場農藥行業。
在科技研發上印度早已知恥后勇,不斷同列強縮短著差距,此次硫丹之爭中,它也已經認識到需要“軟實力”,開始通過宣傳同列強叫板,還通過加強本國行業管理來斬斷列強罪惡的行賄之手(參考:世界農化網新聞 2011-06-03),反觀中國農藥企業,一面為進口農藥的沖擊憤憤不平,一面爭做跨國巨頭的代工基地,同時還在為爭奪產能手足相殘,殊不知搶奪的卻是一張泰坦尼克號上的頭等艙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