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方琳 來源:方琳 日期:2011-05-04
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突破90億,印度屆時也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印兩國如何用有限的土地養活近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兩個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嚴峻問題。大力發展農化行業保證更多的糧食產出也成為了這兩個新興市場的迫切需求,其中的主體,兩國農化商在世界舞臺上的表現也成為了中印兩國農藥市場,甚至是糧食安全問題的決定因素,然而在全球市場上和那些巨頭平分秋色或者占有一席之地卻談何容易!
近年來,全球農藥領域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新植保化合物的開發成本越來越高而進度越來越慢。在新化合物開發“井噴”的年代,每年科學家新開發出到植保新化合物高達五十多個,從90年代開始,這個數字逐年下降,直至降到現在的每年二十多個,而且研發成本也攀升到了3.5億美元才能開發出一個化合物,作為 “追趕者”的中印農化商,它們相對弱小的研發能力和資金實力顯然無法和那些跨國巨頭在創新研發上全面抗衡,充分發揮成本優勢和技術特點,在開發要求相對較低的非專利產品領域上另辟蹊徑的做法則會相對現實,所以非專利農藥市場也是應該是中印農化企業的發展方向。
即使是在競爭激烈的非專利農藥市場,中印企業也仍舊可以根據各自的特點,采取適當的發展策略。兩國都是人口大國,在人力資源和原材料方面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非專利農藥的生產上發揮產能、效率優勢,如草甘膦,新煙堿類產品等;隨著兩國對教育,科技的投入,兩國在生產,制造上的工藝水平和那些巨頭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經出現超越(參考:世界農化網新聞2010-09-09),技術和工藝特點也可成為與巨頭一較高下之地。
反傾銷,知識產權,環保,殘留等問題成了發達國家和巨頭們為了保護市場和自身利益經常采用的手段,一味地靠生產能力來搶占市場變得愈發艱難。加大制劑產品的開發會幫助中印企業贏得較多的生存空間,改進劑型,用水劑,分散劑,懸浮劑等環境友好型劑型代替被禁用的乳油,可以使得產品滿足日益提高的環保要求;加大混配制劑的開發,除了能提高農藥產品的效能,品質外,還可解決日益嚴重的農藥抗性,藥害等問題,甚至還能幫助中印企業在農藥專利保護,產品登記方面取得不少加分。
生物農藥因發展歷史較短,在發達國家也屬于較新產品,在此領域上,中印企業和那些農化巨頭相對較少,甚至處于同一起跑線。在發達國家,除了在毒性,殘留方面的優勢外,還通常會受到政府的鼓勵,在登記審批等環節會比傳統農藥更容易獲得準入資格,還更容易規避巨頭通常設置的那些專利保護,數據保護等“非貿易壁壘”。因此中印企業完全有條件和有必要在此領域和巨頭一較高下,如印度可以充分利用其在植物提取技術方面的優勢大力開發植物農藥,印楝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可以利用在抗生素研發方面大力發展抗生素農藥,如在中國獲得極大成功的井岡霉素。
除了發揮各自的特點,同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中印企業在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方面也應該進行密切的合作。同為農藥生產大國,中印兩國早就擁有一些巨大產能的產品,如中國的草甘膦,而印度在殺蟲劑如毒死蜱,硫丹等產品上也擁有著強大的生產能力。對產能優勢明顯的產品,應當承認對方的優勢,而不是再和對方進行產能競爭,如印度企業應當承認中國在草甘膦市場上的優勢,不再和中國在此市場進行爭奪;在一些共同具備產能優勢的產品上,應當共同保護市場,避免因產品供給過多,導致價格下跌,使得雙方企業利益受損,必要的時候,甚至應當共同采取“削產保價”措施維護共同利益。
和那些來自發達國家的巨頭相比,中印企業一個顯著的不足是不擅于發出聲音來維護自己的權益,甚至中國企業要落后許多。硫丹這個產品因為物美價廉,是發展中國家非常歡迎的產品,也給它的中印生產商帶來不少收益,但是最近卻頻頻受到攻擊,除了環保人士的反對外,農化巨頭也是叫囂最活躍的團體,如果任由硫丹從市場上消失,它們手中的專利品可以迅速填補這些市場空白,但是后果將不只是中印企業失去市場,更多的種植戶將不得不購買那些高價的專利農藥,而此時卻只有 PMFAI(印度農藥制造與劑型加工協會)一個微弱的聲音頻頻在各個場合呼吁,代表新興市場同那些利益團體進行抗爭。中印兩國企業相比,在語言,交流上的不足固然存在,但是思維,意識上的差距更加明顯,在資訊發達的信息時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維早已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