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11-01-27
應該說,為了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努力爭奪行業話語權,化工行業企業從未停止過腳步,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去年底,國際標準化組織塑料技術委員會(ISO/TC61)秘書處在成都成立。這不僅為我國制定塑料行業國際標準爭取了話語權,對于提升我國塑料產業創新能力和推動塑料及相關產品標準體系建設,都具有戰略意義。
但是,我國還沒有取得話語權的產業卻占據多數。草甘膦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草甘膦生產國,中國草甘膦原藥出口超過總產量80%,但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談判中卻沒有話語權。加上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產品登記證,中國企業只能充當“原藥代工者”,被定位在價值最低的制造業環節,大部分中國企業出口的都是原藥或者初級產品,中間商再加工轉手在當地銷售,即所謂的“貼牌”。“利潤都被中間商賺去了,這也是中國農藥在國際價格市場上掌握不了主動權的根本原因,中國農藥賺取的只是微薄的代工費。”業內專家曾多次表示自己的憂慮。
在“十二五”期間,更多化工企業應積極行動起來,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原則,不斷加強技術、裝備自主開發和引進消化,大力開展對資源的精深加工,努力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最終到世界經濟舞臺上去爭奪發言的“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