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農心科技招股書 日期:2022-08-22
近日,農心作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農心科技)在深交所主板上市。
農心科技是一家農藥制劑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的公司,主要產品包括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2021年實現營收5.44億元,凈利潤超8000萬。
相比原藥生產,我國農藥制劑企業投資門檻較低,行業企業眾多,市場集中度較低,農心科技能成功上市,并且曾位列中國農藥制劑銷售百強榜第 21 名,亦是值得關注的一個案例。
農心科技成立于2006年6月,在發展過程中曾經三度更名。
成立之初名為陜西上格之路農資商貿有限公司,簡稱上格農資,注冊資本為300萬元,由鄭敬敏、王小見、袁江、劉健四人發起設立;2008年7月,劉健將其持有的上格農資15萬元轉讓給鄭敬敏,上格農資更名為陜西藍帶農資商貿有限公司,簡稱藍帶農資;2010年6月,第三次更名為陜西農心作物科技有限公,簡稱農心科技。直到2019 年 5 月 31 日,農心科技股東會做出決議,同意公司整體變更設立股份公司。
鄭敬敏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在創辦農心科技之前,已在農藥行業摸爬滾打十年,代理的農藥品牌覆蓋國內外頭部公司。與王小見兩人都有周至縣農技中心園藝站、西安克勝新依達農藥有限公司的經歷,從園藝站開始創業。袁江曾是勞動局科長,之后還有9年時間,歷任西安市雁塔區長延堡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和黨工委副書記。
創始團隊切入農藥領域也屬順理成章。從農藥產品的全球產業鏈來看,農藥行業屬于精細化工行業,位于化工產業鏈末端。農藥產業鏈的上游是石油化工產業;中游產業包括中間體、原藥和制劑;下游為農業應用和非農業應用。
農心科技的主營業務為農藥制劑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據了解,農藥按照能否直接施用,一般分為農藥原藥和制劑,其中原藥主要通過化學方式合成而得,是農藥活性成分,一般不能直接使用;制劑是綜合運用生物學、化學、環境科學、毒理學等知識將原藥按照一定配方加工復配而得,原藥和制劑生產分屬產業鏈的上下游,所需生產技術有所差異。
原藥生產對研發能力、生產技術、生產工藝、環保和安全生產的要求較高,前期研發投入和后期生產的固定投資都較大。由于專利保護的存在,從事創新型原藥研發的企業往往可以獲得較高的利潤。對于從事定制生產(CMO)和仿制型原藥生產的企業,其利潤水平取決于工藝路線的效率、關鍵中間體的自給能力等生產工藝層面。
制劑是在原藥的基礎上,加上輔料,經研制、復配、加工制成的產品,直接應用于農業生產。農藥制劑產品的利潤水平取決于其品質穩定性、配方專有性、銷售渠道和品牌影響力等方面。
農心科技圍繞擬防治的目標病蟲草害,以及區域作物特征開展產品研發與生產工作。公司及全資子公司上格之路熟練掌握 20個制劑劑型的生產工藝,并擁有 282 項農藥登記證、203 項發明專利和 15 項外觀設計專利。公司旗下還擁有 6 家控股子公司,為上格之路、陜西本采、一簡一至、緬甸上格、新疆農心和農心智行。
在全球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情況下,農產品的生產效率至少增加 70%才能滿足人口增長帶來食物需求。每年糧食作物因病蟲害造成的損失超 30%,農藥是快速、高效、經濟防治病蟲害最重要的武器,其需求不斷上升,屬于悶聲發財的行業。
2019-2021 年,農心科技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逐年增長。營業收入分別為4.7億元、4.8億元、5.4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518.51千萬元、6813.45千萬元、8162.89千萬元。綜合毛利率分別為 38.19%、36.01%和 35.15%,在行業內保持較高水平。
招股書介紹,公司凈利潤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業務規模的持續增長、期間費用及營業外收入的變動。到了2022 年,僅前3個月,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為 16562.95 萬元,同比增長 26.83%;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007.26 萬元,同比增長 7.46%。
從具體產品來看,公司主要包含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三款產品。2021年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34.5%、40.04%、16.65%。
招股書顯示,農心科技擁有三十余款處于批量銷售狀態的殺蟲劑產品,廣泛應用于全國各主要農作物產區的小麥、黃 瓜、桃樹等農作物害蟲的防治工作;擁有四十余款處于批量銷售狀態的殺菌劑產品,根據主要成分的不同,可有效防治柑橘樹炭疽病、蘋果樹輪紋病、水稻紋枯病、葡萄白粉病等多種作物病害;擁有十余款處于批量銷售狀態的除草劑產品,可有針對性的除去小麥、玉米及水稻等田間的多種雜草。
業績離不開農心科技在產品研發上的專注,以及創新的銷售模式。
產品層面,鄭敬敏深耕行業多年,對客戶價值的理解是,農戶最終的需求是解決生產過程中的一些問題,能夠實現增產增收,農心科技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均以農作物防治需求為出發點。安排專人深入田間地頭調研,確定種植者的需求和問題,在推進研發工作,進而針對不同區域和作物,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方案。
銷售層面,農心科技依靠經銷為主、直銷為輔的銷售模式。
在經銷商銷售模式下,公司依托根據行業特點建立了“發行人-經銷商-零售商-種植戶”式的經銷網絡。
在銷售網絡建設方面,公司會擇優選擇具有較強資金實力、農戶服務能力并在當地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經銷商,并與其建立業務合作關系。依托上千家經銷商,公司的產品銷售網絡深入全國除港澳臺之外的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基層鄉鎮。此外,銷售人員在負責渠道維護的同時,會與經銷商一同為農戶提供科學用藥指導服務。
在銷售結算政策方面,原則上公司要求新建立合作關系的經銷商、銷售規模較小的經銷商以及部分區域經銷商全額預付貨款后發貨,并根據其自身銷售規模、資金實力、歷史回款狀況對其余經銷商設置不同回款比例要求,預付款達到所要求比例后方安排發貨,原則上經銷商在當年 11 月底結清前一業務年度的銷售貨款。
在直銷模式下,公司會直接向部分大型農業種植企業,以及各地政府農業部門直接銷售。
產品與銷售結果的直接體現是,根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發布的評選數據,報告期內各期公司均位列中國農藥制劑銷售排行榜前三十強,2020 年收入位列中國農藥制劑銷售百強榜第 21 名。
農藥行業雖能賺錢,但面臨的競爭不容小覷。
我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農藥生產國,行業內部分工較為明確,大部分產能集中在農藥中間體與原藥生產環節,主要生產仿制藥或已過專利保護期的原藥,原藥企業的競爭主要圍繞產品質量與成本展開,具備穩定質量且成本優勢明顯的企 業方可從競爭中脫穎而出。
農心科技所處的農藥制劑產品生產與經營市場競爭較為激烈。相比于農藥原藥企業,農藥制劑企業的投資門檻較低,導致農藥制劑行業企業眾多,規模普遍偏小,市場集中度仍較低。收入規模相比于全球四大跨國農藥巨頭,更是存在差距。
根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公布數據,2020 年全國農藥行 業制劑銷售 TOP100 企業總銷售額達 388.06 億元,入圍門檻為 1 億元,前五強銷售合計為 94.91 億元,占比為 24.46%,行業集中度偏低。
由于規模普遍偏小,行業存在重營銷、輕研發的經營理念,導致不同企業的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技術含量相對較低,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農心科技若在農藥行業市場整合的過程中,未能在規模、管理、營銷和技術等方面占據競爭優勢,將面臨較大市場競爭風險。
此外,長期以來,我國農藥行業企業在發展初期均著眼于單一環節賽道,原藥企業與制劑企業相互獨立發展。農藥原藥的生產需要歷經嚴格的發改、環保、安全等備案或審批手續,且產線的固定資產投資較大,但農業病蟲害具有多樣性且長期使用會導致一定的抗藥性,農藥制劑企業需要不斷開發新產品并進行更新迭代,對上游農藥原藥的需求也會相應發生一定變化。在原藥與制劑企業相互獨立發展的情況下,會造成一定程度的供需錯配。
農藥原藥的生產與價格還關系著農藥制劑企業的原料供應與成本,部分農藥制劑企業開始向上游原料領域延伸,比如海利爾、利民股份、長青股份、揚農化工、豐山集團、中農聯合等。
在完成上市后,農心科技向上游原藥領域的布局動作,值得關注。
鄭敬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農藥原藥發展方面,農心科技聚焦具有極大市場潛力的原藥,將在一至兩年內建成第一期農藥原藥產線,為公司帶來新的業績增長點,同時為制劑產品打造穩定的供應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