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曉丹 來源:中國化工報,作者錢江騰 張勇 日期:2021-09-17
總產值將在1.4萬億以上,江蘇省公布了“十四.五”末化工行業產值預期。這個產業規模長期位居全國第二位的傳統化工大省,已然退出了“前三之爭”。
目前,各地陸續公布“十四.五”規劃,山東、廣東、浙江等化工強省公布了石油和化工行業預期目標。
山東省提出,力爭到“十四.五”末,化工、輪胎等行業規模保持全國首位。
廣東省為石化產業的發展描繪宏偉目標:到2025年,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基本形成,營業收入力爭超2萬億元。
浙江力爭至2025年,規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業實現總產值1.8萬億元,總量規模力爭進入全國前三。
圖為泰興經濟開發區
江蘇打造“1+N”化工產業發展格局
近日,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布了《江蘇省“十四.五”化工產業高端發展規劃》,江蘇將形成以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和28個化工園(集中)區為主體的“1+N”化工產業發展格局。
根據《規劃》,江蘇化工產業布局總體劃分為沿江/沿湖產業區、沿海產業區、蘇北產業區三大部分。
沿江/沿湖產業區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泰州、南通(部分)8市,現有9個化工園區和8個化工集中區。
沿海產業區包括連云港、鹽城和南通(部分)3市,現有5個化工園區和3個化工集中區。
蘇北地區包括徐州、淮安、宿遷3市,現有4個化工集中區。
從化工園(集中)區布局情況分析,全省14個認定的化工園區中有10個位于長江沿線,4個布局于沿海地區,集中區布局相對較為分散。
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是我國重點規劃布局的的新建石化產業基地之一,成為國家新一輪石化產業布局調整和結構優化升級戰略的重要承載地,從產業鏈布局來看,“十四.五”期間,江蘇省石油化工產業主要布局于此。
石油化工、有機原料、合成材料等中上游產業繼續以大型石化企業所在園區為載體,基于現有產業基礎進行進一步發展,例如連云港、南京、揚州和泰州;
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細化工為主導產業鏈的化工園(集中)區較多,且主要布局在長江沿線(1公里范圍外),其中蘇州、無錫、南通較為集中;
煤化工、鹽化工產業將繼續在優勢區域發展,例如徐州、淮安;
生命科學、新醫藥和電子化學品產業是未來多個化工園(集中)區側重的高端發展方向,以這兩大產業為主導的化工園(集中)區數量逐步增加,蘇州、常州、鹽城、淮安、連云港、揚州等均有以生命科學及新醫藥為主導的化工園(集中)區,電子化學品的布局也較為廣泛,蘇州、無錫、鎮江、宿遷均有布局。
《規劃》根據各市產業發展特色,突出產業發展優勢,進一步壯大特色產業發展水平,立足全省統籌布局。
沿海產業區是全省化工園(集中)區可利用土地面積最多的區域,區位優勢明顯,集疏運交通條件良好,具備發展大型石化項目的條件,并且適宜發展石化下游深加工、新領域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位于產業鏈下游和價值鏈高端的產業。
沿江/沿湖產業區是全省化工企業最集中、產業基礎最雄厚、產業門類最齊全的的區域,也是化工園區和化工集中區數量最集中的區域,具有較強的綜合發展優勢。但可開發用地面積已不多,部分化工園(集中)區內地塊分散,不具備發展大型石化項目的條件,適宜發展石化下游深加工、新領域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位于產業鏈下游和價值鏈高端的產業。
蘇北產業區主要對現有產業進行提質升級,實現鹽化工、煤化工產業鏈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并通過產業整合,提升產業聚集度。通過布局新領域精細化工產業,實現傳統精細化工產業的升級發展,力爭形成原材料生產與下游新材料、專用化學品的一體化提升發展。
《規劃》預計,到“十四.五”末,江蘇省化工行業總產值將達到1.4萬億以上,年均增速達到6.0%以上。其中,石油化工行業產值增長10.8%,年均增速1.7%;有機原料行業產值增長49.2%,年均增速6.9%;合成材料行業產值增長86.8%,年均增速11.0%;精細化工行業產值增長36.0%,年均增速5.3%;化工新材料行業產值增長137.8%,年均增速15.5%;無機化工與化肥等行業產值增長3.9%,年均增速0.6%。
化工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山東和江蘇是我國傳統化工大省,化工行業規模長期居我國第一和第二位。近年來,迫于當地嚴峻的化工安全環保形勢,江蘇省對化工產業史無前例的重拳出擊,深刻影響著化工產業的轉型發展。
2016年江蘇省啟動“兩減六治三提升”(即“263”行動),開展化工行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2019年4月,江蘇省委辦公廳正式下發《江蘇省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方案》,提出“依法依規推進整治提升”“壓減沿江地區化工生產企業數量”“壓減環境敏感區域化工生產企業數量”等舉措。2020年4月8日召開的省委常委會上指出,要從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高度認識整治提升江蘇化工產業的重要性;要實事求是、分類施策,通過實施差異化、精準化的治理措施,加速淘汰安全系數低、污染嚴重的化工園區和企業,加快提升江蘇化工產業發展層次。
隨著低端低效產能大幅減少,區域產業布局明顯優化,江蘇省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全省累計關閉化工企業4,400多家,總數從近7,000家下降至2,000多家,壓減率約65%;化工園區從54家壓減至29家,壓減率為46%。
《江蘇省“十四.五”化工產業高端發展規劃》坦言,近年來,江蘇省化工項目建設有所放緩,部分地區和園區甚至停滯,一些有投資意愿的國內外化工企業及有意向引進的高端項目分流至周邊省份或取消投資計劃。
企業數量和項目投資的“降”也帶來行業規模的下降。數據顯示,2017年江蘇省石化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萬億元,2019年實現主營收入下降至1.19萬億元,暫排位全國第三位,跟化工大省浙江已經在伯仲之間。
2020年江蘇石化行業形勢依然嚴峻。江蘇化工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底,江蘇石化行業規模以上企業2,857家,比上年末減少367家,實現營業收入10,432.58億元,同比下降7.59%。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山東、廣東、浙江的化工強省發展形勢表現依舊亮眼,“十四.五”的發展目標雄心勃勃。
2020年山東省規模以上化工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萬億元,繼續保持全國首位;實現利潤814.9億元,同比增長36.5%。
山東省提出,力爭到“十四.五”末,化工、輪胎等行業規模保持全國首位。到2025年,山東省化工產業產值達到2.65萬億元;化工園區內企業和重點監控點企業產值占行業比重提高到80%以上。
2018年,廣東省規模以上石化工業主營收入約為1.23萬億元,已躍居全國第三位。2019年收入已躍升至1.51萬億元,超過江蘇位于全國第二。
廣東省提出,到2025年, 石化產業規模超過2萬億元, 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綠色石化產業集群。
2020年,浙江省共有規上石油和化學工業企業4,679 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0,456億元,總量規模居全國各省市第4位,實現利稅1,351億元,年均增長5.5%,利潤909億元,年均增長11.1%。
《浙江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力爭至2025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產值1.8萬億元,總量規模力爭進入全國前三,年煉油能力超億噸,烯烴產能1,500萬噸、芳烴生產能力1,400萬噸。創建世界級萬億元/年規模產業集群1個;培育年產值超千億的綠色石化工業園6個。
目前,江蘇各地和園區經過多輪整治,在優化布局、控制規模、調整結構、引入高端項目、規范管理等方面也積累了一定經驗。《規劃》要求進一步優化項目審批,確保高端項目審批依法依規高效建設,促進江蘇省化工行業健康發展。
“十四.五”時期,江蘇省將以發展化工新材料,優化石油化工、提升傳統化工產業作為主要發展方向,以原料路線多元化、產品結構高端化、綠色低碳生態化、產業布局集約化作為發展路徑,著力提升江蘇省化工行業發展質量,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特色優勢的世界級綠色化工產業集群,成為全國化工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