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農藥工業網 日期:2020-08-07
自從和淮陰工學院教授杜衛剛合作后,寧夏東吳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發展宛如“開掛”,企業不但突破長期制約發展的技術瓶頸,建立了年產2萬噸超細硝基胍連續化生產車間,柔性引進3名專家,借助東部的“腦力”,打通了研發試驗的“最后一公里”。
東吳農化和淮陰工學院結緣,源于一年前的第四屆中國創新挑戰賽(寧夏)現場賽。
“企業生產硝基胍時無法實現連續化作業,每生產一批需要加料、攪拌、重新清洗反應器,導致結晶體互相粘連,形成較大粒度的晶體,此外,過程反應器時間達2至3小時,結晶速度慢,晶體沿伸長方向生長趨勢被阻礙,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寧夏東吳農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長明說,帶著硝基胍連續化生產的技術需求,他參加中國創新挑戰賽,并期望需求到“金點子”。
臺上,來自5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發團隊,針對東吳農化的技術需求給出技術解決方案。
臺下,評委借助豐富的投資或研發經驗,對技術解決方案進行點評,最終為東吳農化選擇科學可行的方案。
“我們引入淮陰工學院的技術,試制了20000t/a高效連續流微通道反應器工業化裝置,不僅實現生產自動化,還形成綠色新工藝,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劉長明說。
雙方“牽手”成功,也給淮陰工學院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我們有扎實的理論和研究基礎,東吳農化迫切需要技術支撐,雙方合作可謂一箭雙雕、互利共贏。”杜衛剛說,得益于以技術需求為導向的中國創新挑戰賽,他們研發出來3年之久的技術終于實現成果轉化。
在一次次深入交流、合作中,雙方關系進一步深化。考慮到招人、留人難等問題,東吳農化將杜衛剛等3人聘為技術指導,每年到企業實地解決技術難題,幫助企業不斷提高研發能力。
“以前,遇到不容易解決的關鍵技術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如今借助東部的‘腦力’,大家群策群力,大大縮短了研發時間。”劉長明說,在雙方通力合作下,不少工藝優化取得重大進展:在不改變生產負荷的條件下,新型微通道反應器體積縮小1000倍以上;微通道反應器的換熱效率和傳質系數幅度提升98%;原料轉化率和產品收率超過99.7%;有效控制了污染物產生,生產過程實現綠色化;系統對異常情況迅速處理,保證工人和生產處于安全狀態。
“企業不能閉門造車,要敞開胸懷,積極尋求突破口;對于研發單位而言,要以產業需求為依托,讓研究既‘接天線’又‘接地氣’。這樣的供需模式,才能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自治區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