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陳攀 王頌 來源:能源化工世界 日期:2015-01-21
過去20年間化工行業整體地位不斷下降
1996年與2014年化工巨頭財富500強排名對比 公司 國家 1996年 2014年 巴斯夫 德國 78 75 陶氏 美國 156 174 拜耳 德國 87 193 杜邦 美國 58 320
1996年時排名前5的企業,除了巴斯夫的排名上升外,其它的均有大幅的下降。從化工行業內的排名變動來看,巴斯夫前進2位、陶氏前進3位、拜耳1位,杜邦倒退6位,三菱倒退1位。從所有行業整體排名看,僅有巴斯夫排名前進3位,其余均在倒退,且倒退程度很大。由此可見,化學品行業在近20年的發展歷程中,相較于其它行業,整體處于下行趨勢,僅有巴斯夫異軍突起,表現較為穩健(利安德巴塞爾工業公司同樣含有巴斯夫股份)。此外,杜邦從行業第1跌落至行業第7,倒退最為明顯。在營業收入增長比例方面,巴斯夫、陶氏、拜耳、三菱化學均有2到3倍的增長,唯有杜邦不升反降,兩年基本持平。
2009年-2014年化工500強排名變動 公司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巴斯夫 59 81 71 62 65 75 拜耳 154 170 178 187 194 193 陶氏 127 161 152 156 166 174 杜邦 262 296 285 270 267 320 三菱 302 299 234 252 290 334
巴斯夫與化工第二集團的差距不斷拉大
最近幾年,化工巨頭排名未出現重大調整,僅有三菱與杜邦有所交替變動。從分析來看,巴斯夫一直處在領先地位,拜耳、陶氏處于第二集團,三菱與杜邦處在第三集團。從以下的近幾年的各公司資產規模、營業收入、利潤來看,也大致符合排名情況。
轉型的杜邦企業效益保持較高的水平
但從利潤、利潤率、資產收益率來看,杜邦卻表現突出,明顯超于其排名情況,特別是在凈利潤率方面表現突出,反應出其優秀的盈利能力。這與杜邦的發展戰略息息相關。杜邦這家幾乎與美國歷史同步的企業,在過去的211年中,從第一個百年的火藥制造商到第二個百年的化工能源巨擘,再到如今實現了從一家化學企業到科學公司的轉型,每一次的華麗轉身都堪稱完美。
杜邦公司在19世紀誕生之時,靠生產黑火藥掘到“第一桶金”。20世紀,美國經濟不斷發展,消費時代來臨,杜邦全面轉向化學品生產,向市場提供各種各樣的高科技產品。而21世紀,全球氣候變暖,人類社會面臨糧食、能源、安全防護等諸多挑戰,杜邦于2000年正式將“可持續發展”確定為公司使命,轉型為市場驅動的科學公司。杜邦人在200余年的歷史長河中只做出了兩次大的轉型,體現了“不輕易轉”的發展理念,并可以看出其對發展大勢和自身市場定位的準確把握,不轉則已,轉必成功。杜邦2011年時已擁有9500多名科學家,在全球有超過150家研發設施。即使是在歷次金融危機過程中,他們對研發的投資仍然穩定,并逐步增加。據杜邦公司介紹,杜邦正在進行的第二次轉型,圍繞食品、綠色能源、環保三大領域展開,為此,杜邦每年的研發投入約為20 4億美元,在美國申請專利1000多項,在全球有2000多項。極高的凈利潤率也證明杜邦的最近的一次轉型相當成功。
巴斯夫相關多元化與拜耳非相關多元化
巴斯夫與拜耳進行對比,會發現很多因素導致了今天的局面。雖然兩者走的都是多元化發展戰略,但巴斯夫采用的是相關多元化戰略,而拜耳走的卻是非相關多元化戰略。
相關多元化戰略是指進入與公司現在的業務在價值鏈上擁有競爭性的,有價值的“戰略匹配關系”的新業務。與非相關多元化相比,相關多元化戰略有以下優勢:
1、可以將專有技能,生產能力或者技術由一種經營轉到另一種經營中去;
2、能將不同的經營業務的相關活動合并在一起,降低成本;
3、可以在新的經營業務中借用公司品牌的信譽;
4、以能夠創建有價值的競爭能力的協作方式實施相關的價值鏈活動。
非相關多元化,又稱離心多元化。是多元化戰略的一種。它是指企業新發展的業務與原有業務之間沒有明顯的戰略適應性,所增加的產品是新產品,服務領域也是新市場。企業采用該戰略的主要目的是從財務上考慮平衡現金流或者獲取新的利潤增長點,優勢如下:1、分散風險;2、獲得高利潤的機會;3、從現有的業務中撤離;4、能更容易地從資本市場中獲得融資;5、在企業無法增長的情況下找到新的增長點;6、運用盈余資金;7、充分利用資源;8、獲得資金或其他財務利潤,如累計稅項虧損;9、運用企業現有形象和聲譽相對輕松的進入新市場。
此外,從業務層戰略考慮,巴斯夫采用成本領先競爭戰略,并期望其上游業務產品成為其下游業務產品的原料,使得公司在整體化工產品在成本上具有領先優勢。巴斯夫主營產品為化工原料,因此營業成本較高,約占營業收入的70%,主營業務以成本領先競爭戰略為主。財務特種中可以發現,其資產使用效率高,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投入較低。而拜耳主要業務為醫療保健和作物科技,采用的為差異化戰略。拜耳對于科技創新異常重視,雖然營業收入和總資產都低于巴斯夫,但研發投入確實巴斯夫的1.7倍。拜耳主營產品為醫療產品和農業產品,科技含量高,其營業成本較低,主營業務采用差異化競爭戰略,財務特征就是資產使用率較低,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投入較高,綜合結果為巴斯夫在銷售、資產、資本方面的盈利能力優于拜耳。
化工巨頭戰略選擇差異化日益明顯
最近兩年,杜邦、拜耳等都不約而同選擇退出現有的成熟業務,投資一些增速超過整體經濟增速的新興業務領域。2014年,為更專注于生命科學業務,如醫藥保健和作物科學,拜耳將材料科技剝離,并進入股票市場。2013年10月,迫于華爾街要求其剝離波動性業務的強大壓力,杜邦剝離高性能化學品部門,并成立一個獨立交易的上市公司。分拆特殊化學品業務,包括制冷劑,將使杜邦更加專注于特種材料和農業兩個增長領域。巴斯夫最近幾年的并購重組項目令人眼花繚亂,且大多數為新建項目,在中國的擴展腳步明顯加快。世界級特種胺裝置將在南京興建,涂料樹脂和電泳漆生產裝置奠已經在上海奠基。巴斯夫和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的合資企業將開始生產丙烯酸單體、含氧產品和丁二醇。此外,巴斯夫計劃還要在德國路德維希港新建世界規模的特種胺工廠。以上種種跡象表明,巴斯夫已經做好新一輪大規模擴張的準備,逐步拉開與第二集團的距離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