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汪建沃 來源:湖南省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14-12-17
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海利常德農藥化工有限公司等單位經過多年聯合攻關,成功開發了羥基嘧啶類化合物及下游產品清潔生產關鍵共性技術,羥基嘧啶類化合物及下游產品甲基嘧啶磷和抗蚜威的合成工藝、工程及工藝廢水處理技術應用于生產,效果顯著。
國內羥基嘧啶類化合物及下游產品工業化生產方法落后,產品含量低,有毒、有害雜質含量高,限制了產品的應用市場,且生產過程中有大量“三廢”產生,并存在嚴重安全隱患。被業內人士稱為“攔路虎”,嚴重制約了行業發展,同類產品長期依賴進口。
該項研究成果打破了羥基嘧啶類化合物及下游產品清潔生產技術瓶頸,并成功實現工業化清潔生產,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共申請中國專利10件,其中獲發明專利授權3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5件;發表研究論文2篇,已制定1個羥基嘧啶及2個下游農藥產品的企業標準。
該項目主要研究成果為:一是在中間體α-烷基乙酰乙酸酯的生產中使用自主專利技術,采用催化加氫法代替傳統氯代烴烷基化法,反應選擇性由80%提高到85%,產品含量由90%提高到95%,工藝廢水總量減少92%,且不產生廢鹽;二是在中間體胍的生產中采用硫酸胍鹽取代硝酸胍鹽工藝,從本質上解決了傳統工藝的安全隱患問題;三是在羥基嘧啶合成中使用自主專利技術,增大反應原料的溶解度,抑制了原料的分解,收率由84%提高至95%,產品含量由92%提高至97%;四是在下游產品甲基嘧啶磷的生產中使用自主專利技術,有效地抑制了O,O-二甲基硫代磷酰氯的水解副反應,實現了高純、無臭甲基嘧啶磷的合成,產品含量大于95%;五是在下游產品抗蚜威的生產中,選擇了合適的相轉移催化劑,實現了含量99%抗蚜威的合成;六是將電催化氧化技術運用于嘧啶類化合物生產廢水的處理,采用“有用物質回收循環利用-電催化氧化-生化處理”的組合技術,使處理后的工藝廢水達到國家綜合污水排放一級標準。
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實施該項清潔生產技術,產品品質和成本控制已達到國內行業最優水平,在國際上也處于領先水平,已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羥基嘧啶類產品生產企業,國際農化巨頭紛紛上門要求合作。2008~2013年累計新增產值48023.8萬元,新增利潤13649.6萬元,新增稅收4808.2萬元,出口創匯6568.2萬美元。新工藝含鹽廢水總量減少80.7%,廢液總量減少14.9%。高品質的羥基嘧啶類化合物及下游衍生物將徹底改變糧食倉儲用藥對高毒磷化鋁、磷化鋅的依賴,促進倉儲害蟲的安全防治,每年能減少因倉儲害蟲導致的糧食損失500萬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