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農藥工業網 日期:2012-12-17
據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博士李賢賓預測,未來2-3年將新增180家企業進入種子處理劑市場。種衣劑登記數量或會增加一倍,超過700個,品種也將更加豐富,并將涌現一批新產品。
自2007年起,國內種衣劑市場結束長達6年的緩慢發展階段,正式步入以高技術含量為支撐的全新種子處理技術階段,且以年均12%的速度高速發展。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登記顯示,全國共有400多家企業涉及種子處理劑領域,登記產品達326個,去年全國銷售額11億元,占整個農資市場份額3%。
2016年種子處理劑銷售額或翻番
李賢賓介紹,目前的國內種子處理劑市場構成,玉米、小麥、大豆和水稻種衣劑市場依次占總量比例為48%、24%、10%和5%。與會專家預測2016年國內種子處理劑市場銷售額將達23億元。
對未來種子處理劑市場持樂觀態度的并不限于官方機構,一大批已在國內占據種業市場相當份額的公司同樣認同這絕對是一塊市場潛力巨大的“蛋糕”。
“種子處理劑年均增長率有望由現在的12%提升至15%以上。”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種衣劑總監羅余平毫不避諱自己對國內種子處理劑市場的強烈信心。在他看來,相比占全國農藥市場總額20%、15%的美國和歐洲,國內僅占農藥市場5%的種子處理劑市場規模上升空間充裕。
羅余平的自信絕非空穴來風。報道顯示,在全球高達26億美元的種子處理市場,是農業生產投入中增長最快的部分,且被普遍認為是提高作物生產力最經濟、有效且對環境最友好的手段。
高速增長,在企業和終端農戶看來是出于需求拉動,而在貿易商眼中,豐厚的利潤成為助推其快速對接市場的關鍵。“種子處理劑渠道利潤是傳統農化產品利潤的2倍。”一種衣劑企業市場經理向記者透露。此外,拜耳、先正達等跨國公司數年的引導和推廣,也讓該產業有了良好的市場基礎。
處理劑門檻條件多
巨大的市場空間,引來國內外農藥企業紛紛躋身種子處理劑研發的“淘金”行列,但也有專家提出并非所有農藥品種都適合開發成種子處理劑。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袁會珠直言,在種子處理劑使用過程中,劑型選擇不合理、有效成分超量使用、隨意添加成分、拌種后播種時間和深度不適等都會導致藥害出現,只有具備安全性、內吸性、兼容性的農藥品種才適合開發成種衣劑。在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任天瑞看來,種子處理劑的溶劑、助劑是其生產的另一個門檻。他介紹,國內種處理劑常用懸浮劑、膠囊劑等常規藥劑代替種衣劑,無成膜劑或成膜性差,易燒種、悶種,發生藥害。
濟南仕邦農化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儀海亮談到,一個復配種衣劑登記費用雖不是很高,但至少需兩年以上時間才可以拿到登記證,因此現在很多企業在沒有登記的情況下,通過借證或用僅限噴霧使用證件進行生產和銷售,引發事故發生。去年5月,青島平度就有農戶因使用登記為“噴霧”的600克/升吡蟲啉懸浮劑進行花生拌種,導致花生種大量霉爛不能萌芽被媒體大肆報道。
對于企業紛紛上馬種子處理劑產品,李賢賓建議企業在登記產品時,可以先在蔬菜等小宗作物上取得登記,填補空白,例如馬鈴薯登記數量增加;其次企業應該多發展緩釋劑型,延長持效期,降低環境風險;最后生物農藥種子處理劑也應該成為企業發展產品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