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Agropages (世界農化網) 來源:Agropages (世界農化網) 日期:2012-01-09
由于結合雙方優勢的小麥育種研究進展良好,澳大利亞和印度雙方將進一步深化該領域的研發合作。雙方以研發高產和高質量的小麥為目的的5年雙邊合作項目,將于2012 年5月到期,現雙方決定延長合作期限并擴大合作范圍,共同開發分子技術、進行管理實踐,培育出更耐熱的品種以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
合作背景
印度和澳大利亞小麥栽培對氣溫上升尤其比較容易受到影響。在澳大利亞,小麥栽培需要充足的水分,如果高溫和干旱并發將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而在印度,高溫與低水分狀況對農民來說意味著無法進行灌溉,將造成生產困難,產量大大降低。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的小麥生產國,而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第七大小麥生產國,印度面粉的消費都來自國內的小麥生產,印度對小麥的需求主要受國內供應短缺及價格上漲的推動。而澳大利亞是第二大小麥出口國,對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據澳大利亞官方報稱,2010-2011年澳大利亞小麥出口價值大55億澳元,增長了50%,預計2011-2012年將上升13個百分點,達2100萬噸,出口額將達到 57億澳元。2007-2008年,澳大利亞出口了8435噸小麥到印度;2009-2010年,出口量在238,886噸,出口額在6770萬澳元;2010-2011年,約為135,587噸,價值在3560萬澳元。
合作歷史
有趣的是,印度-澳大利亞小麥研發合作可追溯到20世紀初期,當時,一澳大利亞小麥研究先驅從印度帶回了谷物種子,他將印度和歐洲小麥進行雜交,生產出獨特的澳大利亞小麥能適應那里的的干熱氣候。
在獲得印度和澳大利亞小麥材料的DNA指紋后,比較發現他們在遺傳組成上完全不同,接著,雙方達成了一項材料轉讓合同,互相交換材料,并在各自的栽培環境下進行測試,發現他們的田間表現特別好,新南威爾市的黑土平原和印度旁遮普上栽培效果簡直就是一樣的。
雙方合作關系建立在澳大利亞國際農業研究中心和印度農業研究委員會兩個單位的基礎上,在合作的五年中,澳大利亞每年投入50萬澳元,印度每年投入30萬澳元。
合作優勢、重點
澳大利亞小麥市場的優勢在于其小麥顏色,出口的是白色小麥,具有蛋白含量高和很好的成團性,適合多種面食產品的生產。而印度在開發高產及抗病小麥品種方面獲得了顯著的進展。他們宣稱已經獲得了所有的與高產高質及抗病有關的小麥基因。
目前,雙方合作的一個重點是提高小麥的質量。澳大利亞育種家在過去許多年中不斷提高小麥的市場品質,如高蛋白和較高的成團性等,而印度育種家卻關注提高產量。因此,澳大利亞利用印度育種家在產量上的優勢,而印度則采用澳大利亞在谷類質量提高上的進展。據說將雙方學者和育種家30年的研究進展相結合,有可能縮短20年的小麥新品種研究時間。雙方將兩個基因池進行雜交,并共享雜交株系。
根據協議,每個國家對原始親本擁有所有權,但是雜交株系各國均可在國內自由使用進行商業化。如果任何一方將雜交株系授權給第三方,均需要得到另一方的許可。
展望
雙方經過評估,一致決定延長合作期限,擴大合作的縱深,以開發小麥品種,可以更好的適應免耕條件,節約燃料、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土壤濕度。雙方合作的長期經濟及社會效益將衍生到緩解貧困,保障食品安全,提高農業人口收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