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09-07-06
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繁出現等因素的影響,2008年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嚴重。據初步統計,該年全國各地農作物病蟲害累計發生3.33億hm2次以上。其中重大病蟲發生1.67億hm2次左右。蝗蟲、水稻“兩遷”害蟲、小麥條銹病等重大病蟲害呈偏重發生態勢;小麥吸漿蟲、小麥胞囊線蟲發生范圍不斷擴大、發生程度不斷加重;小地老虎、葉螨在部分省份大暴發,并造成嚴重為害。筆者現就2008年全國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發生、防治進展情況介紹如下,并提出2009年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對策。
1 發生概況
1.1 遷飛性害蟲
1)東亞飛蝗在渤海灣地區嚴重發生。天津發生面積9.33萬hm2次。其中夏蝗5.33萬hm2次,秋蝗4萬hm2次。北大港水庫夏蝗最高密度達10000頭/m2。河北發生面積33.85萬hm2。其中夏蝗發生面積18.25萬hm2,主要發生在白洋淀和滄州沿海地區,最高密度達5000頭/m2。具有出土期偏晚、發育歷期長、齡期不整等發生特點。
2)草地螟在東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大暴發。發生范圍和發生面積較2007年顯著增加。其中內蒙古發生最為嚴重。由于1代成蟲大面積暴發,導致2代幼蟲重發生,發生面積683.13萬hm2。其中農田重發生面積達241.79萬hm2,單日單燈平均誘蛾達萬頭以上。具有蛾量大、蛾蜂次數多、持續時間長、卵孵化率高、為害作物種類多等特點。
3)稻縱卷葉螟在南方稻區大發生。據初步統計,全國發生面積達2466.67萬hm2次。其中貴州、湖北、湖南、廣西、江西等地田間蟲量之高為歷史罕見。普遍具有遷入早、峰次多、遷入量大、蟲卵量高、世代重疊等發生特點。
4)稻飛虱發生程度有所緩解。全國發生面積2533.33萬hm2次。在華南西部、西南東部大發生,長江以南其他稻區偏重發生。具有遷入早、峰次少、遷入蟲量低、前期偏輕發生、后期偏重發生、局部大發生等特點。總體發生程度比大發生的2007年明顯減輕。
5)小地老虎在局部地區發生加重。如在山西79個縣、區的玉米田大面積暴發,發生面積28.53萬hm2。一般受害田缺苗率10%~20%,重發生田為30%左右,嚴重田塊可達50%~80%,造成12.9萬hm2玉米改毀種,為山西近30年來發生最重的1年。
1.2 流行性病害
1)小麥條銹病在西部麥區中等發生。全國發生面積近200萬hm2,較2007年減少66.67萬hm2。具有秋苗發病早、冬前發生普遍、春季病情擴展緩慢等特點。
2)水稻稻瘟病發生程度與常年持平。發生面積400萬hm2次以上。西南和長江流域部分稻區偏重流行;其他稻區偏輕發生;部分感病品種發生較重。
3)玉米病毒病為害加重。受灰飛虱發生量大、帶毒率高等因素的影響,2008年玉米粗縮病在山東、江蘇、安徽等省嚴重發生。其中山東發生面積超過80萬hm2,因病翻種面積達4.9萬hm2;江蘇發病面積15.73萬hm2,病株率超過30%的田塊達1.07萬hm2以上。
4)油菜菌核病在南方部分地區大流行。受冰凍災害影響,南方部分地區油菜菌核病大流行。全國發生面積超過313.33萬hm2。其中貴州發生面積32.87萬hm2次,成災0.87萬hm2次以上;湖北鄂東、江漢平原發生面積90.99萬hm2。具有發病始期遲、菌源基數高、病情發展快、為害程度重等特點。
5)馬鈴薯晚疫病在西部地區發生嚴重。據初步統計,全國發生面積達153.33萬hm2以上。其中重慶繼2007年后繼續大發生,發生面積11.87萬hm2,比1997~2007年的年均值還高42.73%。
1.3 其他病蟲害
1)小麥吸漿蟲在部分省發生范圍不斷擴大。在河北、河南、天津等省(直轄市)發生面積達220萬hm2以上。其中河北省發生范圍不斷擴大,已向東擴散到滄州西部,向東北擴散到唐山和秦皇島。
2)小麥胞囊線蟲病是近幾年新發生的病害。目前,在河南省部分地區嚴重發生。2008年全省發生面積92.8萬hm2,成災面積2.4萬hm2,局部重發生區小麥產量損失超過70%。
3)受夏季長期低溫、陰雨天氣影響,安徽省碭山縣梨炭疽病大發生。發生面積3.33萬hm2,90%的果園病果率達60%以上。
4)玉米葉螨在山西運城、臨汾、晉中等地大發生。全省發生面積51.2萬hm2,百株蟲量在100萬頭以上的達22萬hm2,為近年發生面積最大、程度最重的1年。
2 防治工作進展
受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四川“5·12”特大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2008年全國農作物病蟲防治工作任務艱巨。各地結合實際情況,及早落實防控措施,開展了卓有成效的防治工作。據初步統計,2008年全國完成防治面積3.53億hm2次,挽回糧食損失超過600億kg。與此同時,各地還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減少高毒化學農藥使用,為確保奧運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
1)重大病蟲防控成效達預定目標。2008年各級農業植保部門突出重點病蟲和重點發生區域,及時組織采取了蝗蟲、草地螟等重大病蟲防控行動。在蝗蟲防控方面,各地對北京周邊地區東亞飛蝗、新疆亞洲飛蝗和川藏地區西藏飛蝗采取分片負責辦法,共防治農區蝗蟲270萬hm2次。飛蝗防治效果達90%以上,土蝗防治效果達80%左右。實現了飛蝗不起飛、土蝗不擴散為害,入境蝗蟲不2次起飛和北京周邊地區蝗蟲不起飛、不成災、不進京的治蝗目標。在草地螟防控方面,內蒙古、河北、黑龍江、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時采取應急防控和聯防聯控行動,防治面積約533.33萬hm2次,有效控制了草地螟的為害,確保了奧運會順利舉辦。在水稻重大病蟲防控方面,大力推進綜合防治和專業化防治措施,完成稻飛虱防治面積3586.67萬hm2次,稻縱卷葉螟防治面積3453.33萬hm2次,水稻稻瘟病防治面積1333.33萬hm2次,水稻紋枯病防治面積3000萬hm2次,水稻稻曲病防治面積約666.67萬hm2次。在小麥條銹病防控方面,重點采取秋播拌種、春季早期預防、控制發病中心等措施,防治面積達266.67萬hm2次以上。
2)綠色防控示范工作取得新進展。2008年,全國各地建立國家級綠色防控綜合示范區110個,省級示范區300個以上、縣級示范區500個以上,累計示范推廣面積超過66.67萬hm2。重點示范推廣了殺蟲燈、性誘劑、誘蟲板誘殺,捕食螨防治害螨,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害蟲等綠色防控技術,并優化集成了水稻螟蟲、小麥條銹病、玉米螟等綜合防治配套技術。廣西通過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殺蟲劑用量累計減少3910t,節支增收14.6億元。重慶市開展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使蔬菜上化學農藥使用次數平均減少2~3次,每667m2年均減少防治成本20元左右。福建省示范區茶園用藥次數與對照相比減少2次,增產10.7%。此外,利用枯草芽孢桿菌防治水稻稻瘟病、蛇床子素防治枸杞蚜蟲、蠟質芽孢桿菌防治稻曲病等試驗示范也取得良好效果。
3)技術培訓活動全面開展。2008年,北京、山西、福建等6省(直轄市)舉辦果樹、蔬菜和茶葉病蟲綠色防控培訓班51個;云南在10個以上地(州、市)開辦水稻、果樹和蔬菜農民田間學校102所,培訓農民專家近3000人;廣西通過實施中國/FAO PRR-IPM項目,成功舉辦首期4省(直轄市)輔導員培訓班和23所農民田間學校,培訓輔導員38人,農民600多人。
3 2009年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對策
根據2009年病蟲害發生趨勢,防控工作要深入貫徹公共植保和綠色植保理念,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重點采取以下對策:
1)完善重大病蟲防治預案,掌握防治工作主動權。進一步完善小麥條銹病、水稻“兩遷”害蟲、蝗蟲等重大病蟲應急防治預案,提早制定重大病蟲防治方案,細化防治措施,并加強檢查和督導,落實屬地責任,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群眾響應的重大病蟲防控機制。
2)加強技術集成創新,拓寬綠色防控思路。開展推廣、科研和教學單位的合作,加大對綠色防控新技術的開發力度,加強對現有成熟技術的優化集成,同時,還要利用舉辦田間培訓和現場會等方式,將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為技術展示窗口、農民教育平臺,以點帶面,不斷提高綠色防控技術普及率。
3)制定植保防災政策,探索防控補貼模式。重大病蟲防控屬于農村公共服務行為,需要強化公共財政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制定植保防災政策,逐步建立應急防治和綠色防控投入品補貼機制和模式。同時,還要積極探索專業化防治和IPM培訓等方面的技術補貼途徑,確保重大病蟲防治和綠色植保技術推廣應用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