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09-08-14
據全國農技中心預計,今年玉米中后期病蟲害總體為中等發生,蟲害重于病害。8月底以前為病蟲為害高峰期。預計全國發生面積6.0億畝次,其中蟲害4.3億畝次、病害1.7億畝次。
玉米中后期病蟲以鉆蛀性、刺吸性害蟲和葉部病害為主,其中玉米螟、蚜蟲、粘蟲、棉鈴蟲和大、小斑病發生普遍,雙斑螢葉甲、葉螨、薊馬以及絲黑穗病、褐斑病等將在部分地區造成一定為害。
玉米螟 一代在黑龍江中南部、吉林西部、內蒙古東部等東北北部偏重發生;二代在遼寧偏重發生,東北其他地區、華北、西南地區大部中等發生,黃淮、江淮、西北大部偏輕發生;三代在河南偏重發生,黃淮其他地區、華北大部中等發生,江淮、西南地區偏輕發生。
蚜蟲 寧夏、甘肅偏重發生,吉林、內蒙古、河南、安徽、云南等地中等發生,東北、華北、黃淮、江淮、西南、西北的其他地區偏輕發生。
粘蟲 三代在東北、華北、黃淮、西北、西南地區總體偏輕發生,但局部區域有出現高密度集中為害的可能。
棉鈴蟲 三代在新疆、河南中等發生,黃淮、江淮大部地區偏輕發生。
大、小斑病 黑龍江中南部、山西中北部、云南、貴州偏重發生,東北、華北、黃淮、西南大部中等發生,江淮、西北地區偏輕發生。
絲黑穗病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中等發生,其他玉米產區輕發生。
其他病蟲 葉螨在山西、天津、陜西、寧夏、新疆等地偏重發生,內蒙古、甘肅中等發生;雙斑螢葉甲在內蒙古中西部、山西北部、陜西關中偏重發生,西北、華北的其他地區中等發生;褐斑病、銹病、紋枯病、彎孢霉葉斑病、黑粉病、灰斑病等病蟲在局部地區可造成一定為害。
近年來,玉米種植面積持續增加,初步統計,今年全國春、夏玉米種植面積達4.6億畝,為各種病蟲的發生提供了良好的寄主環境。黃淮海主產區實行小麥-玉米兩熟制、玉米-棉花套作和春、夏玉米混作,各地普遍推廣密植、免耕、秸稈還田等耕作技術和機械跨區作業,有利于多種病蟲發生積累、傳播擴散和輾轉為害。此外,目前生產上的主栽品種對玉米螟,大、小斑病等主要病蟲害的抗性普遍較差。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計,8月上旬,東北、華北、黃淮、江淮、西南地區東部降雨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東北地區氣溫回升,利于玉米螟和大、小斑病等病蟲發生;華北北部和西北大部降水偏少、溫度偏高,利于蚜蟲、葉螨、雙斑螢葉甲等蟲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