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11-04-11
水稻穎枯病圖片
危害癥狀:受害谷粒初在穎殼端部或側面現褐色橢圓形小斑,后病斑逐漸擴大至谷粒的半部或全部,病斑邊緣深褐色,中部色澤變淺,終呈灰白色,斑面散生針頭大小黑粒,此即為本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被害谷粒因染病的早遲而成空殼或癟谷或半充實等三種受害情況。病菌在水稻抽穗后2-3周危害幼穎較重,抽穗后15-20天最重。抽穗揚花期發病的稻粒,花器容易受到損傷,形成秕谷;乳熟后受害的,米粒變小,重量減輕,品質下降;接近成熟時受害的,僅在谷粒上產生褐色小點,對產量影響不大。以一季稻為害較重。一般造成減產10%左右,嚴重時達20%以上。
發病規律:病菌通常以分孢器在病谷粒上存活越冬。以分生孢子作為初次侵染接種體,借風雨傳播,當水稻抽穗后,侵入花器及幼穎致病。通常在稻株抽穗揚花期如遇暴風雨,稻穗互相摩擦產生傷口,有利病菌侵入而病重;偏施過施或遲施氮肥,植株貪青,成熟延遲,也增加侵害機會;一般倒伏田地面溫濕度高,有利病菌孢子發芽侵入,病粒增多。
化學防治:可結合防止穗頸瘟,抓好穗期前后噴藥預防。在穎枯病重發區的田塊,在水稻始穗和齊穗期各噴藥一次,必要時在灌漿乳熟前加噴一次。另外根據天氣預報,掌握在抽穗前風雨到來之前或之后噴藥1次,可減輕發病。可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g兌水60~70kg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