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中國農藥工業網 來源:http://www.ccpia.org.cn/ 日期:2011-04-11
亞洲玉米螟圖片
危害癥狀:在玉米心葉期,初孵幼蟲大多爬入心葉內,群聚取食心葉葉肉,留下白色薄膜狀表皮,呈花葉狀,造成“花葉”,幼蟲2、3齡幼蟲大多爬入心葉內潛藏為害,心葉展開后,出現整齊的排孔;此后,陸續蛀入莖稈繼續為害,蛀孔口常堆有大量糞渣;雄穗被蛀,常易折斷,影響授粉;苞葉、花絲被蛀食,會造成缺粒和秕粒;莖稈、穗柄、穗軸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壞植株內水分、養分的輸送,使莖稈倒折率增加,籽粒產量下降。初孵幼蟲可吐絲下垂,隨風漂移擴散到鄰近植株上。抽穗后鉆蛀莖稈,致雌穗發育受阻而減產,蛀孔處易倒折。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損霉爛,品質下降。減產10%—30%。
生活習性:從東北到海南一年發生1~7代,以末代老熟幼蟲在作物或野生植物莖稈或穗軸內越冬。次年4~5月化蛹,蛹經過10天左右羽化。成蟲羽化后,白天隱藏在作物及雜草間,傍晚飛行,飛翔力強,有趨光性,壽命5~10天,夜間交配,交配后1一2天產卵,雌蛾喜在將抽雄蕊的植株上產卵。一個雌蛾可產卵350~700粒,卵期3~5天。幼蟲孵化后先群集于玉米心葉喇叭口處或嫩葉上取食,被害葉長大時顯示出成排小孔。幼蟲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開始為害。初孵幼蟲,能吐絲下垂,借風力飄遷鄰株,形成轉株為害。幼蟲多為5齡,3齡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葉、雄穗、苞葉和花絲上活動取食,被害心葉展開后,即呈現許多橫排小孔;4齡以后,大部分鉆入莖稈和果穗、雌雄穗穗柄。在莖稈上可見蛀孔。老熟幼蟲在蛀道內近孔口處化蛹。
防治農藥藥劑:
1)顆粒劑灌心:在玉米心葉末期施用農藥顆粒劑,毒殺心葉內玉米螟幼蟲。藥劑可用辛硫磷、殺螟靈、殺蟲雙和氟氯氰顆粒劑等
2)藥液灌心:在玉米心葉末期,用敵百蟲或用殺蟲雙
3)藥液灌穗:玉米露雄時,用5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液,或氰戊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灌注雄穗。或噴灑在雌穗頂端的花絲基部,使藥液滲入花絲殺死在穗頂危害的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