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農藥工業網 日期:2011-09-02
1、菇場所的選擇和菇棚的設置。
⑴選擇地勢高、開闊、通風、地面干燥、陽光充足的山地、旱地或農田作為場地,周圍設置寬大排水溝,溝深30厘米以上,以保持地面干燥。排放菇筒的畦以南北走向為好,且畦長不超過15米,以利通風。
⑵遮蔭棚高度2.5米,塑料大棚內用木材或毛竹搭成層架,一般為5-7層,層隔0.3-0.35米,離地面高0.2-0.25米,架寬0.7-0.8米。以二排拼攏為一單元。
2、菌袋的制作和菌株的選擇。
⑴花菇采用大袋栽培,大袋栽培營養豐富,袋內保濕性能好,有利于形成大個優質花菇。袋的規格長60厘米,折徑為30厘米。
⑵花菇的形成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形成的,這種特性沒有遺傳性,但作為培育花菇的品種宜選用菇蓋大、肉厚、柄短和"菇潮"明顯的中低溫型菌株。
3、出菇前后的管理
袋栽花菇與常規袋栽所不同的是菌絲長滿袋后,不經脫落,直接搬入菇棚,不脫袋有利于加大菌袋內外的溫差和濕差,特別是在高海拔山區,有利保護菌筒免受低溫的影響而延長轉色的時間,同時可使菌筒不易脫水,在頭批菇采收前,可免去灌注水分的麻煩。出菇前后的管理工作,主要是:
⑴刺孔增氧。在發育期間,應及時刺孔增氧,通常刺孔2次。
⑵菌袋上架。當菌筒表層形成棕色菌膜時,可將菌袋搬入菇棚的菇架上,橫放在各層縱橫設置的小竹竿上,袋與袋之間保持5-8厘米的距離,使出菇時不至于相互擠壓而變形。菇棚內地面應先鋪干的粗沙或蓋地膜,以減少地面土壤水分蒸發而提高空氣相對濕度。棚頂的覆蓋物應適當加厚,防止強烈陽光直射。菌袋擺放后放下菇架四周的薄膜以保溫保濕,并定期通風。經晝夜溫差、低溫等刺激之后,即逐漸出現菇蕾。
⑶適時開孔。當菇蕾長到1-1.5厘米時,剪去菇蕾周圍3/4的薄膜,讓菇蕾從孔口向外長出。菇蕾過密時,要留優去劣,每個菌袋留有4-6朵分布均勻、生長健壯的菇蕾即行,以提高質量。
⑷調控生態條件。菇蕾生長初期,白天蓋膜,夜間揭膜,以加大溫差刺激,促進健壯生長。當菇長至2.5-3厘米時,應疏稀棚頂覆蓋物,增加散射光,溫度保持在9-16℃,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5%左右。水分管理,掌握寧干勿濕的原則,除了溫度過低或雨天需要及時蓋膜外,菇架四周懸掛的薄膜,不論晝夜要全揭開,讓低溫、漫射光和干燥的微風等刺激、促進花菇形成。
海拔較低山區,花菇集中在冬季生產,當溫、濕度到了不適宜生產花菇時,則應脫袋浸水催菇,促進產生一般香菇(非花菇),以提高香菇總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