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中國農藥網 來源:中國農藥網 日期:2011-11-01
豆毒蛾(Cifuna locuples Walker)屬鮮翅目毒蛾科,又稱腎毒蛾、大豆毒蛾、飛機毒蛾,食葉害蟲。除為害大豆外,還危害萵苣、棉花、柿、柳等。各地均有發生。大豆田塊受害率12%,發生田塊株被害率17%~23%,嚴重田塊株被害率達90%以上。
(1)為害特點 幼蟲群集為害,咀食葉片成孔洞、缺刻,受害葉片僅剩下網狀葉脈,重者全葉被吃光,嚴重影響大豆生長發育,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
(2)識別要點
①成蟲 雄成蟲翅展34~40毫米,雌在蟲翅展45~50毫米。觸角黃褐色,櫛齒褐色;下唇須、頭、胸和足深黃褐色;腹部褐黃色;后翅淡黃色帶褐紋。
②卵 半球形,淡青綠色。
③幼蟲 體長40毫米左右,頭部黑褐色、有光澤、上具褐色次生剛毛束,腹部8束,背部4束,兩側各2束似飛機的翼,故有飛機毒蛾之稱。體黑褐色。前胸背板黑色,有黑色毛;前胸背面兩側各有一黑色大瘤,上生向前伸的長毛束,其余各瘤褐色,上生白褐色毛。第1~4腹節背面有暗黃褐色短毛刷,第8腹節背面有黑褐色毛束;胸足黑褐色,跗節有褐色長毛;腹足暗褐色。
④蛹 紅褐色,背面有長毛,腹部前4節有灰色瘤狀突起。
(3)發生規律 在長江流域年發生3代,以幼蟲越冬。4月開始為害,5月老熟幼蟲以體毛和絲作繭化蛹。6月第1代成蟲出現,有趨光性,第2代卵盛期為6月下旬,幼蟲為害盛期7月上、中旬,7月下旬化蛹。7月底至8月初第2代成蟲羽化。8月上旬開始出現第3代卵,幼蟲為害盛期在8月中下旬。卵產于葉背,每一卵塊有 50~200粒,幼齡幼蟲群集在葉片背面為害,僅食葉肉,2~3齡后分散為害。
(4)防治方法
①燈光誘殺 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
②生物防治 保護天敵昆蟲。噴施微生物制劑,可用每克或每毫升含孢子100億以上的青蟲菌制劑500~1000倍液,或蘇云金桿菌,每畝用100~150克(100億孢子/毫升),對水300~500倍液,殺螟桿菌使用量及稀釋倍數同蘇云金桿菌制劑,白僵菌制劑每畝用量100~150克(每克50億個孢子以上)對水25~50升,多角體病毒制劑每克含10億個多角體病毒,每畝用量800~1000克,在幼蟲期噴霧。
③化學防治 利用低齡幼蟲集中為害的特點,在1~3齡期,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50%敵樂合劑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等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