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曉丹 來源:中國蔬菜綜合整理自北方蔬菜報 蔬菜衛士等 日期:2022-10-18
前段時間,正是秋冬茬番茄集中定植的時間。大棚番茄種植,最好是起壟栽培。那么番茄起壟栽培具體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定植以后還有哪些農事操作必須要跟上呢?
如果是黏土、壤土的話,保水保肥性比較強,在大水灌溉的情況下,能長時間保持土壤濕潤的一個狀態,建議做高壟栽培。
如果棚里為砂礫土,通透性比較好,保水保肥性比較弱,做成高壟的話,灌溉方式不對時極有可能造成根系缺水,所以只需要做半高壟就好。
一般來說,壟寬要求20厘米;壟面到操作道的高度建議達到30厘米;兩個壟之間的澆水的壟溝,上面寬度達到25~30厘米,澆水溝深度達到20厘米就可以;操作道一般留60~70厘米。高壟溝灌適宜北方大棚種植的番茄。
但有一個注意事項:澆水溝的溝底要高于操作行的地面,也就是說溝底必須要高于操作道。主要是為了防止大水漫灌帶來的長期性土壤濕度過大。
水在溝底流過之后,如果灌溉水量超大,由于滲透作用,水就會滲透到操作道這個位置,也就是說土壤中含水量不會長期保持過高,對根系影響小。
另外,定植時要將苗子定植到壟面中央。有哪些好處呢?這樣不會出現一側根系發育好一側根系發育不好這種情況。壟一定要做到位,因為壟的體積反映了番茄根系的體積,壟做的小,番茄根系肯定差。
現在都是工廠化育苗,一家一戶育苗的已經很少了,正常的苗子,拿到露地和棚室之后,應該保持培養基面和土壤面平齊就可以,即使土壤面超過基質面,也不要超過2公分。
如果定植太深,第一,造成根系的缺氧問題;第二、由于工廠化育苗,苗子本身比較幼嫩,定植過深時,土壤中的硬塊或砂礫會對苗莖基部造成傷口,灌水之后,極易產生死棵。
一些老化苗、高腳苗要深栽或者躺栽。尤其一些高腳苗,苗子過高,要深栽。老化苗、高腳苗木質化程度較高,定植后,莖桿的生長速度很慢,所以定植時不如把它埋到土壤之中,讓它來產生一些根系,增加根系面積。也正由于老化苗、高腳苗木質化程度高,深栽不易受傷,所以莖基腐病害輕。
總之,定植的一個標準:營造根系快速發育的環境。因為番茄定植之后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根系快速發育,前期主要是生根的階段,后期才是養根的階段。
秋茬蔬菜定植后,要特別注意環境調控,尤其是溫度調節。秋茬蔬菜定植后,外界溫度依然較高,若棚內溫度過高,不僅會影響植株的長勢,還會影響其花芽分化。一般情況下,茄果類蔬菜白天應將溫度控制在25~30℃,夜間應控制在15~16℃。
一般來說,蔬菜定植后一個月,重點要澆好前三水。
第一水:定植水,這一水一定要澆透。因為大水可以加速秧苗根系與棚內土壤的結合,降低地溫,更有利于緩苗。
說到大水漫灌,有的菜農可能會擔心澆水后,蔬菜出現漚根死棵現象,其實不然。因為蔬菜定植前棚室土壤經過了深翻,施肥后透氣良好,再加上苗子根系少且多分布在5厘米的耕作層內,澆大水一般不會造成根系缺氧而漚根,再加上秋茬蔬菜定植后溫度依然較高,水分蒸發量大,更不會出現漚根。
第二水:緩苗水。一般在蔬菜定植后4~7天左右澆灌,宜在早上五六點鐘澆灌,因為這時水與地溫的差距最小,對根系影響小。同時,該水水量不宜過大,一般以水流到種植行的前端即可。
生產中,很多秋茬蔬菜就是因為這一水過大,田間積水而造成漚根。即使不發生漚根也會因地表水分充足,蔬菜根系多聚集于地表層,不利于根系深扎,容易受地表水分、溫度變化影響,抗逆性差。該水過后,要及時劃中耕劃鋤,以增強土壤的透氣性,使之利于根系深扎。
第三水:促棵水。在緩苗水后10~15天左右澆灌為宜,因為此段時間主要以控水蹲苗為主,澆水不宜過勤。另外,該次澆水的時間與水量與緩苗水一樣即可。該次澆水目的是為了促棵,因為此時根系已深扎,植株也即將進入開花期,澆水促棵是為了提高蔬菜的坐果能力。
當然,上面所說的三水是指在理想土壤條件下,具體澆水時間和水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菜農朋友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對待。
如有的土壤使用稻殼糞量較多,就會出現滲水快的情況,澆水間隔就要縮短。
如若棚內溫度較高,單靠放風、設置遮陽網等措施仍達不到降溫效果時,可以考慮澆小水降溫。
另外,若溫度過高,水分蒸發量過大,土壤干旱,棚內蔬菜出現萎蔫癥狀時,也要根據情況及時澆小水,確保蔬菜正常生長。
劃鋤,即中耕松土,指人為使用鋤頭、二齒鉤等工具劃動地表,疏松土壤,打破地表板結層的過程。采訪中,不少菜農沒有認識到中耕劃鋤的作用,在蔬菜定植后沒有劃鋤的習慣,這不利于蔬菜根系的生長。
劃鋤的作用有以下三點:①保持土壤墑情,促根下扎。②斷根控棵。對于秋茬蔬菜而言,因溫度高,澆水大,易旺長,尤其是櫻桃番茄等。假若在蔬菜秧苗出現旺長跡象后,通過深劃鋤,近劃鋤,切斷部分淺層根系,暫時降低其根系吸收功能,可抑制其旺長。③除草。
一般而言,棚室蔬菜定植后一個月內進行3次劃鋤為宜。以后隨著蔬菜根系擴展及莖稈拔高,便不再適宜劃鋤。
第一遍劃鋤是在定植后3~4天,待地表不干不濕時進行。需要注意的是,這時因幼苗較小,劃鋤時不宜使用鋤頭,可以用條镢或二齒鉤淺劃一遍,劃鋤第二天再用鋤頭將劃出的土塊砸細。
第二遍是在定植后7~8天,也就是在澆第二水后進行,目的是改善土壤墑情,引根下扎。這次因苗子長大了,可在澆水后進行一次較深的中耕,深度一般5~6厘米,但要注意根際周圍要適當淺些,避免傷根。
第三遍是在吊蔓前進行。蔬菜蹲苗后10來天,發現土壤干旱時就可進行澆水,澆水后2~3天,地面呈半干半濕時,即可進行第3次中耕。這次劃鋤因植株開始迅速生長,根系長滿畦面,劃鋤不可過深,又因雜草種子大量萌發,兼有鋤草作用,所以這次劃鋤更要細致、嚴密。
對于苗期該不該施肥,一直存在著爭議,那到底苗期應不應該施肥呢?具體要根據基肥的施用狀況來定。
一是基肥施足的。
若蔬菜定植前,一次性施入大量的肥料,像稻殼糞、雞糞、商品有機肥、復合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底肥充足,土壤中的營養完全可以滿足蔬菜苗期生長的需要,所以苗期沒有必要再施用氮磷鉀之類的肥料。
如若施肥不當還會造成燒根。因為蔬菜定植后,部分有機肥或化肥開始逐步被土壤微生物分解,釋放可以被蔬菜根系所直接利用的養分,假若再隨水追肥,底肥分解加上追肥,會造成大量的養分聚集在幼嫩的蔬菜根際范圍內,不但不會被根系吸收,反而會造成根系養分倒流,導致根系受傷。
同時如果苗期使用較多的氮肥,還可能造成蔬菜幼苗旺長,植株拔節過長,根系下扎淺等情況,而植株旺長所帶來的主要后果是,花芽分化不良,開花結果延遲。所以,若基肥施用充足,沒有必要在苗期追肥。
二是基肥使用不足的。
據了解,有的菜農在上茬作物拔園后,不翻地直接種植蔬菜,有些新棚種蔬菜,底肥施用也不足。這些情況下,因為底肥施用不足,若苗期再不補充肥料,作物苗期生長得不到足夠的營養,生長發育不良,抗病、抗逆能力下降,在蔬菜上則表現為緩苗慢,遲遲不長,花芽分化不良,易感病死苗。所以,在苗期,應該及時施用全水溶性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