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第一財經 日期:2022-02-11
在中央提出“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的背景下,2021年,農業農村部對轉基因大豆、玉米開展了產業化試點。
12月30日,在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主辦的第十屆全國媒體轉基因報道研修班會議上,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處處長劉培磊稱,試點取得了顯著成效,這標志著中國的轉基因大豆、玉米產業化試種邁開了歷史性的一步。
產業化試種邁開歷史性一步
為解決當前農業生產中面臨的草地貪夜蛾和雜草危害問題,2021年,農業農村部對已獲得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耐除草劑轉基因大豆和抗蟲耐除草劑轉基因玉米開展了產業化試點。
劉培磊表示,試點結果表明,轉基因大豆、玉米抗蟲耐除草劑特性優良,增產增效和生態效果顯著,配套的高產高效、綠色輕簡化生產模式也逐步形成。轉基因大豆除草效果在95%以上,可降低除草成本50%,增產12%;轉基因玉米對草地貪夜蛾的防治效果可達95%以上,增產10.7%,并且可以大幅減少防蟲成本。
據其介紹,此次試點過程采取了實施“統一供種、統一收購、統一技術規范”,并且定期開展巡查指導和監督檢查,防止非法擴散,確保了安全可控。試點跟蹤監測發現種植轉基因大豆和玉米對昆蟲及土壤動物群落均無不良影響,種植轉基因玉米減少了殺蟲劑的使用,促進了生態環境安全。同時,轉基因玉米由于害蟲為害小而較少發霉,霉菌毒素含量低,與常規玉米相比品質好。轉基因耐除草劑玉米和大豆使用同一種低殘留除草劑,能夠解決種植大豆玉米的大田因使用不同除草劑而互相影響的問題,有利于進行大豆玉米的間作和輪作,實現高效生產。
劉培磊稱,這充分說明,黨中央關于生物育種產業化的決策部署是完全正確的,優先推進轉基因大豆玉米產業化應用能夠解決農業生產面臨的重大瓶頸問題。
此外,轉基因產業化試點,不只是種子和技術試驗,更是社會試驗,要經得起社會檢驗。
劉培磊表示,轉基因產業化的推進離不開輿論的支持和大眾的理解。盡管從科學和技術原理看,轉基因技術和產品的安全性都是明確和可控的,但作為一項科學性和專業性較強的技術,公眾的了解和認識還需要過程,后續還需要繼續緊鑼密鼓地加強科普和宣傳,提高社會大眾對于轉基因產業化重要性和轉基因技術安全性的認識,通過全面客觀公正的宣傳轉基因科普知識,主動從科學角度釋疑解惑,消除社會上對轉基因技術的疑慮,消除那些刻意將轉基因“妖魔化”、誤導公眾的謠言信息制作和傳播的市場。
他認為,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是當前的重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在推進過程當中,熱切地期盼大家能夠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相互協作,共同發力,建立起“講科學、講事實、講證據”的良好科普環境和輿論環境,為中國生物育種技術的發展與產業化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發展生物育種是必由之路、也是現實需要
推動轉基因大豆、玉米產業化試種,既是必由之路、也是現實需要。
繼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瞄準生物育種等八大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之后,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習總書記在主持會議時強調,“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隨后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劉培磊稱,發展生物育種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
他說,當今世界種業競爭實質是科技競爭,核心是生物育種技術的競爭。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生物技術產業呈現加快發展的態勢,生物技術的應用正在深刻改變全球農產品生產和貿易格局,“一個基因一個產業”已經成為現實。發展生物育種事關種業翻身仗能不能打好,事關中國人飯碗能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
此外,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選擇,也是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
劉培磊表示,中國作為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的基礎地位,中國人吃飯問題永遠不能指望別人。當前,大豆、食用油和玉米進口規模較大、對外依存度較高。未來對玉米、豆粕等飼料糧和食用油需求還有可能進一步增加。據專家預測,到2030年,糧食產量必須比目前提高15%、肉蛋奶產量提高30%至50%,才能滿足國家對食物的需求。疊加新冠疫情和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糧食、農資等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一些傳統糧食出口國家也收緊了“糧袋子”,穩糧保供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他說,從現狀來看,國內增加種植面積的潛力已經十分有限,補上產需缺口,只能在增量上做文章,在科技上求突破。轉基因技術已成為各國搶占科技制高點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
農業轉基因技術作為生物育種的重要方面,也是迄今為止全球發展速度最快、應用范圍最廣、產業影響最大的現代生物技術。自1996年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以來,全球種植面積已達的28.6億畝,將農作物平均單產提高了21.6%。美國通過轉基因技術的應用,玉米、大豆平均單產比中國高40%左右。轉基因技術的廣泛應用,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人工成本,減少了農藥使用量,減少災害損失,在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改善和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營養價值、推進綠色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引發了農業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變化,深刻改變了農產品貿易格局。
劉培磊表示,隨著研發水平、管理手段的不斷完善提升和輿論環境逐步向好,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的基礎條件已基本成熟。
具體來說,在國家系列科技計劃的支持下,中國轉基因育種的技術水平已經進入國際第二方陣的前列,初步形成了自主基因、自主技術、自主品種的創新格局,育種研發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了由跟蹤國際先進水平到自主創新的跨越式轉變。目前,國產抗蟲棉市場占有率從1999年的10%提升到99%以上。自主研發的轉基因大豆、玉米性狀優良,具備了與國外同類產品競爭的能力,目前已有4個抗蟲耐除草劑轉基因玉米和3個耐除草劑轉基因大豆獲得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在監管方面,中國遵循國際公認的、權威的安全評價標準與規范,借鑒了美國、歐盟等國家的一些做法,注重中國國情農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技術規程和管理體系,涵蓋研究、生產、加工、進口和標識等全過程全鏈條。建立了分級分階段的安全評價管理制度,按照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申請安全證書5個階段進行4個等級的安全評價,在任何一個階段發現任何一個對健康和環境不安全的問題后,都會立即終止。
與此同時,通過積極公開透明的宣傳,群眾對于轉基因技術的科學認識在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