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曉丹 來源:馬增兵,191農資人 日期:2021-11-03
大蒜和很多蔬菜一樣,在其本身品種的缺陷及外部環境因素的作用下,易感易發多種病害,若不加以及時正確的防治,對其品質和產量將造成一定的影響。
1
細菌性根腐病
外在表現:大蒜細菌性根腐病主要危害大蒜根系,屬細菌性病害。主要由腐霉菌侵染引起,其也是軟腐病的一種。病害初發時,其根系變色并呈水浸狀、點狀、片狀等分布于地塊間,隨著病害的加重會出現腐爛產生褐斑。受此病侵染大蒜植株生長緩慢,或生長停滯。發病前期蒜葉葉尖輕度萎蔫、干枯,其根也會因失水引起干枯,此病在雨水多濕度大時更易誘發。
應對措施:選用提純復壯的抗性品種,適時適期播植。合理密植度,培育壯苗。前期對于散播出苗不勻的,做好間苗移栽工作,以加強墑間的風透和光照;做好地塊雨水易排易泄措施;以降低和阻斷根腐病病菌的傳播。
加強田間管理,合理施用料肥。把控氮肥的總體施用量,增施磷鉀肥,施用腐熟的有機肥,提根壯株以加強植株自身抗性。發現根腐病侵染及時撥除病株,并做好病株、莖、葉等清場工作。
2
大蒜葉枯病
外在表現:此病多發于露地種植,棚室種植中發病一般,也屬于菌性病害。葉枯病發生于大蒜成株期。其病菌對溫度變化適應性較強,雨水高濕是此病流行的必要條件,和有利環境。此病以危害大蒜葉片、葉鞘、和薹、莖等。主要表現為葉片上出現圓形狀病斑、尖枯形病斑、條斑形病斑、紫斑或白斑等。后期易引發大蒜的早衰現象,影響大蒜及蒜頭質量等。
應對措施:收獲后注重田間清潔,及時清理田間病株殘體,以減少田間病菌數量,有條件的實行輪作、合理密植、合理給肥、及時排水、降水降濕,播前可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發病期可用乙磷鋁錳鋅可濕性粉劑噴治2到3次,其間間隔7到10天。
3
大蒜病毒病
外在表現:大蒜葉片出現扭曲、開裂、萎縮、葉尖干枯、黃色條紋、株體矮小、瘦弱、根系生長發育不良等病狀。主要引發大蒜光合作用受限或阻斷,植株出現營養或生長不良,影響大蒜抽薹等。
應對措施:注重收獲后的田間清潔及病株殘體的及時清理,合理輪作、播前拌種、合理密植、注重日常管理,及時排泄田間積水降低濕度,施足有機肥,把控料肥的比例合理施用。
發病初期可選20%病毒克星400倍液均勻噴施,或用1.5%植株靈乳劑噴施1到3次,其間間隔5到7天。
4
大蒜銹病
外在表現:其病是大蒜生長中后期常發的一種病害。其適宜溫度在10到23度之間,相對濕度在85%以上。高濕是造成和誘發此病蔓延的主要因素,病發初起葉片上出現少量橢圓形的褪綠斑,漸漸變成橙黃色稍隆起的孢子堆。病斑四周有黃色的暈圏。發病后期病斑布滿葉片,多個病斑連接成片,造成全葉發黃,最后干枯。嚴重時可造成植株提前枯死。
防治措施:大霧、雨水頻繁、空氣濕度大、田間濕度大、密植度高等是誘發此病的重要因素。大蒜銹病難以根除,一旦發現苗頭要做到早防早治。針對其病的藥劑有苯甲.丙環唑、苯甲.嘧菌脂等。亦可在發病初期選用40%唑醚.戊唑醇(其對大蒜銹病內吸性,及滲透性都很強。同時還具有調節大蒜的生長發育,提高中大蒜頭比例的作用)30毫升兌水30公斤均勻噴霧1到3次,中間間隔1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