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科技日報 日期:2021-09-29
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誘變育種”研究團隊獲核技術誘變育種“卓越成就獎”(受訪單位供圖)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在頒獎致辭中指出:“核技術誘變育種改良品種保障了在氣候變化下農作物的生產,為農民增收和可持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誘變育種”研究團隊負責人、國際原子能機構項目協調員劉錄祥介紹,誘變育種主要是利用γ射線、空間環境等多種物理和化學誘變因素處理農作物種子,誘發其基因在進化過程中自發突變。
截至目前,各國利用該技術已在214個植物物種中創新種質培育新品種3300多個,每年帶來直接經濟效益數十億美元。10年來,該團隊成功育成具有高產穩產、節水耐旱、抗倒伏、優質等突出特性的小麥新突變品種8個,其中小麥突變品種魯原502解決了重穗型品種易倒伏的生產難題,連續多年實打畝產超過800公斤,在山東、安徽、河北、山西等省市累計應用8000多萬畝,成為全國第二大小麥推廣品種,占全國小麥種植面積的6.5%,增產糧食40多億公斤,保障了1000萬人口一年的口糧。
“杰出女性獎”獲得者郭會君博士作為亞太核科技合作項目牽頭國協調員,帶領團隊建立起小麥多樣化地面模擬輻射誘變育種技術平臺,不斷完善小麥突變基因高通量檢測篩選技術,合作育成具有抗旱、抗病、抗倒伏等改良性狀的小麥突變新品種7個,累計推廣應用面積554.8萬公頃。
“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楊震博士在國內外率先開展以高能電子束、高能重離子束作為誘變源的輻射育種技術應用研究,主導建立了一種新的誘變突變體后代目標性狀快速定向篩選方法,顯著提高了目標性狀突變體篩選的準確率和效率。他作為主要參與人員,通過伽馬射線誘變育成低吸鎘特性水稻新品種,累計推廣應用面積465萬畝,累計新增糧食產量1.3億公斤,幫助農民累計增收3.5億元人民幣。
核技術誘變育種被譽為繼選擇育種、雜交育種之后又一現代育種技術。我國是核技術誘變育種大國,截至2020年底,育成和審定的突變品種數達1033個,占國際突變育種新品種總量的近三分之一,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發揮了獨特作用,也為全球應對糧食安全挑戰、消除饑餓和貧窮、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