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曉丹 來源:北方蔬菜報官微,果志華 日期:2021-09-01
瘡痂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近年來在秋茬番茄上發病嚴重。果實主要是幼果和青果受害,初期為四周高中間凹陷的白黃色小圓點,后中間凹陷呈暗褐色或黑褐色隆起環斑,呈瘡痂狀是該病的重要特征。果實近成熟時,圍繞斑點的組織仍保持較長時間綠色,但病斑并不腐爛,影響成熟果實商品性。
發病特點
該病菌生長繁殖適宜溫度為25℃-35℃,可借助澆水、整枝、打杈、采收等農事操作傳播。溫暖潮濕、連續陰雨、雨后暴晴等天氣,利于病害的暴發和流行,目前隨著晝夜溫差逐漸加大,且降雨頻繁,棚內相對濕度增大,一旦果面有露水很容易受到病菌的侵染,細菌性瘡痂病有加重趨勢。
防治措施
加強通風排濕
近幾天連陰天及降雨天氣較多,只要不下雨,白天應盡量多通風排濕,以降低濕度;也可在操作行鋪設稻殼或碎秸稈進行吸濕,避免早晨果面結露。
清除病殘體,保護好傷口
菜農在進行整枝打杈等農事操作后,要及時噴灑殺菌劑,避免病原菌從傷口侵入傳播;同時建議菜農不要定植過密,一來防止植株間相互摩擦產生物理傷口,二來避免植株間郁蔽,影響通風透光,為病原菌提供侵染途徑。那些因染病而摘除的病葉、病果等病殘體要及時帶出棚外銷毀,減少棚室內的菌源。
加強藥劑防治
最好趕在發病之前或初期進行噴藥預防,可選擇噻枯唑、噻唑鋅、春雷.王銅、琥膠肥酸銅+中生菌素等藥劑,防止病害傳播;同時配合生物農藥,如枯草芽孢桿菌進行沖施,連續使用2-3次,防治效果穩定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