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李曉丹 來源:中農立華原藥 日期:2021-06-11
雜草抗藥性概述
1968年發現抗三氮苯類除草劑的歐洲千里光為首例報道的抗性雜草;
1978-1983年的五年間,世界各地陸續報道了30多種抗三氮苯類除草劑的雜草生物型;
隨著除草劑的廣泛使用,越來越多的雜草生物型對三氮苯類、聯吡啶類、脲類/酰胺類、合成植物生長激素類等或其他作用方式除草劑產生了抗性。
圖片
抗藥性的形成與機理
目前,雜草抗藥性的形成有兩種學說:
1、選擇說:在外部環境改變的情況下(施用藥劑),野生雜草種群中的部分耐藥性個體或具有抗藥性的變異生物型被保留下來,并再次繁殖發展成抗藥性的群體;
2、誘導說:野生雜草種群因為除草劑的誘導作用,使部分雜草的基因發生突變,基因表達發生改變,提高了對除草劑耐藥性或使除草劑與作用位點的結合能力下降,使除草劑對雜草變的不敏感。
機理:
1、除草劑作用位點的改變;
2、對除草劑解毒能力的提高,如2,4-D在禾本科雜草和闊葉植物中芳基羥基化作用,形成4-羥基-2,4-D或軛合作用增強了除草劑及其代謝物的極性,如法氏狗尾、馬唐等禾本科雜草對阿特拉津產生抗藥性;
3、屏蔽作用或隔離作用,如在野塘蒿的抗藥性生物型中,百草枯的移動受到了限制,并且葉綠體的功能可以迅速恢復。
圖片
雜草抗藥性的綜合治理
1、要避免長期單一使用某種除草劑,交替輪換的除草劑間不應存在交互抗性,即使不同類別的除草劑間,如有交互抗性,也不能交替輪換使用。
2、通過混用可以明顯降低抗藥性雜草發生的頻率,同時還能擴大殺草譜。
3、對用藥量采取限制,即在閾值水平上最佳使用除草劑。
因此,農業從業者要及時進行市場調研,關注最新的雜草抗性信息,有針對性的對雜草進行綜合治理,按照使用規范合理施藥,才能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