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胡瀟月 來源:農藥工業網 日期:2021-02-26
新時期,新生活,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蘇省東臺市農作物病蟲害防控緊緊圍繞農作物穩定生產和生產生態安全及農民增收為主題,認真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所謂綜合防治,就是從農業生態系(生物與環境)的整體觀點出發,本著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和安全、有效、經濟、簡易的原則,因地因時制宜,合理運用農業、生物、物理、化學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態學手段,創造不利于病蟲發生危害,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發育和有益生物繁殖的環境條件,把病蟲害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確保人畜安全、生態安全、農業生產安全和農民增收的目的。
對于新時期江蘇省東臺市如何進行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專業化統防統治等綜合防治工作,筆者進行了認真思考與研究,提出了幾點膚淺的認識,供同行借鑒和廣大農民朋友參考。
1 加強植物檢疫
對由外地調入本地的各類種子、苗木、花卉、農產品等,均進行嚴格的檢驗、檢疫,復檢率達100%。按照行政許可受理程序認真辦理產地檢疫合格證書和調運檢疫證書,嚴防危險病蟲草疫情傳入、傳出、擴散、蔓延。重點對小麥一號TCK、稻水象甲、馬鈴薯甲蟲、葡萄根瘤蚜、瓜類果斑病、大豆疫病、黃瓜綠斑駁花葉病、番茄潰瘍病、玉米褪綠斑駁花葉病毒病9個檢疫對象在江蘇省東臺市區域內進行調查監測。深入田間地頭擴大調查面,增加調查次數,對可疑對象取樣檢測,未發現上述9個監測對象在本市發生危害。
2 大力推行農業防治
(1)推廣抗逆性強的優良作物品種
宣傳、指導農民在播前做好農作物種子的選種、曬種和藥劑處理等相關措施,避免種傳病害的發生。
(2)適當調整播栽期
以錯開農作物感病危險期與傳毒昆蟲遷移、傳毒高峰期(如水稻條紋葉枯病、水稻黑條矮縮病、玉米粗縮病毒病、玉米黃化葉病等)。
(3)改進耕作措施,實行輪作換茬
例如采取水旱輪作、寄主作物與非寄主作物輪作或間套作等。
(4)科學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通風透光,促進植株生長健壯;科學施肥,推行測土配方施肥,避免偏施、重施氮肥,增強作物抗逆性;應用防蟲網,阻隔害蟲侵入作物植株繁殖危害,減少或避免化學防治;撈除浮渣菌核,減少病源基數,減輕作物病害的發生程度和防治壓力,如水稻紋枯病等;及早拔除病株,摘除帶蟲、帶卵、帶病斑的作物頂心、邊心和枝葉,及時帶出田外,集中深埋或銷毀,以減少蟲源或病源基數;水稻適時、適度擱田,采取“時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時”的擱田原則,科學合理肥水管理;及時耕翻滅茬,收獲時帶有病源、蟲源的稻草要遠離來年的稻田堆放,帶有病原的稻草千萬不能用于水稻育秧覆蓋秧床??傊?我們要積極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農業生態學手段,來控制農作物病蟲的發生、發展和危害。
3 巧用綠色防控技術
為明確小菜蛾性迷向技術對成蟲的迷向效果和幼蟲防效,食誘劑技術誘殺成蟲效果和幼蟲防效,增加小菜蛾綠色防控手段,在甘藍田內進行了性迷向絲與食誘劑防治小菜蛾示范試驗。每667m2甘藍田分別使用迷向絲30、40、50根,對成蟲誘集率分別為75.38%、86.3%、94.43%,但同一密度迷向絲在不同時間段的效果表現不一,差異較大。
3種處理對田間幼蟲總體防效均在40%以上,隨著迷向絲使用密度的增加,防治效果逐步提高,同一密度下不同時間段的效果也有所差異。每667m2使用食誘劑50、100、150mL,對成蟲效果也隨著使用量的增加而明顯提高,分別為41.11%、44.97%、56.11%,但同一使用量在不同時間段的效果不一,差異較大;對田間幼蟲的總體防效基本在40%以上,隨著使用量的增加,防治效果逐步提高,同一使用量在不同時間段的效果也有所差異。每667m2使用食誘劑100mL +迷向絲40根對成蟲、幼蟲的疊加防效表現不明顯。
示范試驗結果表明,使用性迷向絲或食誘劑,能有效減少田間幼蟲數量,效果隨用量增加而提高,控蟲效果在65.32%。利用燈光、昆蟲信息素誘殺水稻螟蟲等;利用黃板誘殺蚜蟲、煙粉虱、薊馬、斑潛蠅等;利用藍板誘殺薊馬、小菜蛾等害蟲;利用瓢蟲、草蛉、蛛螨、寄生蜂、寄生蠅以及青蛙、蟾蜍、鳥類、雞、鴨、鵝等天敵來捕食與寄生害蟲;利用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綠僵菌等真菌,細菌,病毒有益微生物及其衍生物來防治害蟲(注:蠶作區不能推廣)。
高質量建設綠色防控示范區,因地制宜示范應用乙基多殺菌素、短穩桿菌等生物農藥防治稻縱卷葉螟,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農作物病蟲害。通過綠色防控示范區的建立,帶動綠色防控產品的廣泛應用。
閱讀完整版,請征訂《世界農藥》
作者:陳鵑,邰得良,吳澤楊,陳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