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環球》雜志 日期:2024-03-15
集團化競爭趨勢明顯
現代種業始于19世紀中后期,但直到20世紀中葉,現代種業才開始興盛,并逐步形成全球種業市場。
伴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加之種業市場管理法規體系的不斷完善,尤其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建立,使種業研發表現出極大的規模效應,引發私人投資和企業兼并浪潮。
截至目前,全球種子行業經歷了三次大規模并購潮,在第一次并購潮期間(1997~2000),杜邦、孟山都、陶氏化學等農化公司主要收購種子公司,諾華農業則與阿斯利康農化合并組建先正達,紛紛實現搭建″種質資源+種子+專用農藥″模式;在第二次并購潮期間(2004~2008),以孟山都為首的農業巨頭通過橫向并購,實現種子品種的多樣性;在第三次并購潮期間(2016~2018),以跨國資本大型并購和重組為主,拜耳將孟山都收入麾下(部分業務剝離給巴斯夫),陶氏、杜邦合并后分拆出科迪華。而在最近這次國際農企大變動中,中國化工集團收購了先正達。
當前,拜耳、科迪華和先正達作為全球農業科技三巨頭,牢牢占據全球種業市場第一梯隊的位置,并不斷擴大業務范圍,向上下游深度拓展,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進行種業全產業鏈構建,迅速提高市場占有率。
與此同時,其他種業公司也憑借差異化戰略在細分市場上奠定特色化發展優勢,推動全球農作物種業市場競爭愈加激烈。例如,丹麥丹農的牧草、草坪草種子業務,日本坂田的蔬菜種子業務,中國隆平高科的水稻種子業務等,各有特色和優勢。
全球范圍內的大規模并購和資源整合,提高了種業的產業集中度,使種業發展呈現育種-農化-服務的一條龍發展模式。
例如,科迪華配備了專攻農業領域的種子研發團隊和適用最廣泛的相關賦能技術,建立了全球最齊全的種質資源庫;先正達分別在美國、中國、巴西、東歐等國家和地區推出多個數字農業服務平臺;隆平高科構建了輻射東南亞、南亞的水稻海外研發中心,按照″研發先行,產業跟進″的戰略,依托在當地培育出的優良品種進行商業化布局。此外,隆平高科還展開援外國際培訓,助力雜交水稻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
新科技融合加劇競爭
種業競爭說到底是一場科技競逐。
2018年,美國農業部玉米育種專家愛德華·S.巴克勒提出了″育種4.0″概念,即:將基因編輯與合成生物學、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跨學科技術相結合,以智能、高效、定向方式培育出新品種。
在這個育種4.0時代,種業強國紛紛布局種業創新戰略。例如,美國先后出臺《美國創新戰略》《無盡前沿法案》,斥資推動生物育種、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研究;歐盟啟動″地平線歐洲″第九個研究框架計劃,將農業生物育種研發列為重要方向;德國積極推進《″未來作物″計劃》,促進合成生物學技術應用于植物育種的創新研究;日本則早在2015年就發布了《農林水產研究開發基本計劃(2015/4—2020/3)》,推動生物育種的技術研發與成果推廣應用;印度和巴西也紛紛把生物育種技術創新列入國家科技優先發展戰略。
陜西楊凌青皮她園火龍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試種的木瓜(2月5日攝)
與此同時,農業種業巨頭也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與科研機構緊密合作,通過技術與產品創新構建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實現內生性增長。
以拜耳為例,其擁有業內最豐富的產品研發線,并在全球范圍建立研發網絡基地,雇用了近1.6萬名研發人員。2022年,拜耳作物科學研發費用為28.76億歐元,較上年增長41.7%,研發投入主要用于種子性狀、新化合物篩選和數字化智慧農業,以及相關創新產品線和智慧農業服務軟件的開發推廣。
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將全球種業的競爭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將算法、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引入農業生產與管理,為客戶提供更全面和準確的應用建議,成為當前跨國種業公司發展的重要趨勢。
例如,拜耳和科迪華已經開始加大在數字化農業領域的投入和研發,通過與航空成像、金融保險、土壤分析、區塊鏈、衛星遙感等領域的多個平臺建立合作,搭建氣象等農業信息平臺、發展智能農機設備、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等新技術為種植者提供全方位服務,力爭推動種子業務與農化業務等深度整合;巴斯夫推出了一款在線應用程序,可以幫助農民搜集并監控多種農作物相關的數據信息,便于制訂生產計劃和田間管理,包括優化種子選擇、減少肥料使用和提升應對農作物病蟲害的能力等。
2023年11月,先正達集團中國水稻種子供應鏈創新中心在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正式啟用。該創新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水稻種子加工廠之一,可實現全域種子繁育、加工、流通的全程數字化、可視化,并為生產者提供區域遙感、精準氣象、精準植保、農場管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