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 來源: 日期:2009-11-17
今年以來國內農藥產業、國內企業整體效益的下滑明顯,出口增長速度放緩,而進口增長速度有所加快。行業管理部門及業內權威專家認為,下滑的外因有國際經濟大環境的影響,而內因則更重要,主要是行業的結構性問題。專家認為,農藥行業必須對今后的產品和企業的戰略定位進行調整。
專家之所以敢下斷言稱,行業效益下滑內因為主,是因為在全球經濟形勢下,國外農藥企業與國內農藥企業的效益出現了此消彼漲的狀況。國外農藥企業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在本世紀初,國際六大農藥公司進行了規模較大的兼并重組,在國際市場上資源的分配、戰略的定位已經形成,現在已發揮了良好的效益。今年以來,雖然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但還是有很大一部分農藥公司的業績實現了增長,特別是利潤。比如巴斯夫公司、FMC公司上半年的利潤都有明顯的增長。這是值得國內農藥企業體會和思考的。
而中國農藥行業近幾年的出口額雖然在增長,但利潤卻顯現出下滑趨勢。往年利潤下滑的趨勢被出口量的增長所掩蓋,而今年在出口量也明顯下降的情況下,利潤的下滑就格外醒目。據截至今年9月底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農藥出口量是78萬噸,同比下降3.8%,純收入僅為32億美元,同比下降40%,平均出口價格4098美元/噸,同比下降38%。
目前中國農藥行業有一部分產品是兩頭在外的格局,原料采購在外,成品銷售也在外。這樣如果對利潤的控制不當,行業可能會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去年正是如此,農藥行業利潤明顯下降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去年化工原料價格上漲時,國家有關部門曾擔心農民購買農藥的成本會有所上漲,經調查市場價格基本穩定,上漲的部分實際由生產企業和大的經銷商分擔了,與會專家由此推算,雖然我們出口的收入下降了40%,但實際上出口到國外農民購買的價格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因此,國內企業總體效益下滑也就是情理之中的。
有關專家還提出,農藥行業一定要借鑒其他兩頭在外的產業的“國際教訓”。比如大豆行業,2004年大豆的國際市場價格曾高達每噸為4300美元,國內榨油企業在此時共從國際市場上購進了300萬噸的大豆,到2005年時,大豆價格驟降為每噸3100美元,由于效益下滑,很多企業倒閉,此時,國際公司紛紛搶灘收購,到目前為止,國內90家榨油企業中,有64家屬于外資控股,這是大豆行業經歷的沉痛洗牌。類比農藥行業,現在也處于一個關鍵的時期,一旦把握不好,類似的情況有可能再現。
據介紹,現在國內農藥行業還存在產品低水平重復生產的問題,如阿維菌素的生產廠家就達600余家,另外還有代森錳鋅等,在產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價格下降卻很明顯,同質化現象嚴重。隨著國家對環境安全的更加重視,高效、低毒、低殘留產品的份額有所上升,仿制產品在這樣的市場擠壓下受到影響,因此與會的專家和領導建議企業,在國家加強安全管理的情況下,企業應該在戰略定位和指導思想上進行調整,與現在大的趨勢相結合。
新聞鏈接:中國農藥發展“三段論”
據與會的相關領導專家介紹,中國農藥產業自1978年以來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起步階段:1978~1997年,到1997年底,國內農藥年產39萬噸,出口9萬噸左右,這一產量基本能夠保證國內農藥使用的需求;成長期:1997~2004年,農藥年產量由40萬噸左右發展到87萬噸,這其中47萬噸用于出口;快速發展期:2004~2008年,去年農藥的產能達到了190萬噸,出口100多萬噸。中國農藥產業在這三十年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