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農資導報 日期:2010-03-23
全國各地的工商、質檢、農業等執法部門為凈化農資市場作出了很大貢獻。但一些執法部門在執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有的還相當嚴重。這些不規范的執法行為不但侵犯了合法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利益,同時也助長當地一些不法之徒銷售假冒偽劣農資商品的活動。致使一些正規的農資企業“既盼打假,又怕打假”。
據本報讀者反映,這些不規范的執法檢查主要表現為: 一、隨意到生產企業和農資門市去檢查。國家和省級質監局對農資產品的質量監督抽查,在時間、次數以及哪一級質檢部門有權對哪些產品進行抽檢有明確規定。但是一些基層的質檢部門卻隨意越權到當地企業或經營門市進行“檢查”,而且越是農資商品的銷售旺季“檢查”的次數越頻繁,嚴重地干擾了合法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 二、檢查以收費和罰款為目的。一些執法部門抓住一些企業在生產和經營出現的只需糾正的問題,小事化大,隨意引用標準、法條,任意界定罰款金額。他們常用的做法往往是先開出天價,然后再和被罰對象討價還價。被罰對象往往拿不到正式的罰款憑證,而是“打假贊助費”、“技術質量咨詢費”等各種名堂的收據,甚至沒有任何憑證。有些檢查單位把罰款進了單位小金庫,更甚者則中飽私囊。 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少數地方質檢人員素質低下,既不懂得相應標準的技術要求,也不懂得具體的抽樣取樣的方法,在抽檢時往往是扛上幾袋化肥就走,反而向被檢對象索要有關標準。 四、打真不打假。正規的大中型企業和農資公司經營時間長,經營場所固定,而且資金相對雄厚,本是產品質量和資信的保證,但在一些執法部門人員眼里則是有油水的標志。他們要經常性地“光顧”,來達到一些目的。而一些制假售假者往往在進入市場前,先通過各種手段,擺平和有關部門的關系,這些部門自然不會去找他們的麻煩,甚至還要充當其保護傘。
面對這些以罰款為目的的執法檢查,大部分的合法生產企業和流通部門都是“敢怒而不敢言”,并不敢依法選擇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渠道解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是這些執法檢查多是選在農資商品的銷售旺季,而銷售旺季也就是那么短短的1~2個星期。如果企業一旦被找上麻煩,沒有2~3個月時間解決不了問題。這樣失去了一個銷售旺季,企業的損失是巨大的。二是如果要對那些不合理的處罰討個合理的說法,企業非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當地還未必能討得到公道。三是這些企業和那些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非法經營者不同,他們要在一個地方長期經營。即使這一次勝訴,以后你就會成為當地執法部門的重點“照顧”對象,稍一失誤,被其抓住“把柄”非把你“整死”不可。 鑒于以上種種原因,絕大數農資生產和流通企業對那些不合理的罰款不得不“忍氣吞聲”,只有“笑臉相迎”,求得罰款者“高抬貴手”,少罰為佳。 但我們應該相信,在法律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正義一定會戰勝邪惡。敢怒不敢言使得很多企業損失了利潤和市場,更縱容了非法檢查、違規執法者的行為。而且這些違規者和非法檢查者也是心虛的,如果企業都敢于同他們進行堅決的斗爭,所謂的報復將會越來越少。只有這樣,企業才能避免一再地“忍氣吞聲”,才能爭取到更好的經營環境。在這里需要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需要有人去打哪怕是“一元錢的官司”。同時也希望各地人大機關監督當地的各級執法部門做到公正執法,真正做好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秩序的工作。 公正、廉潔、規范的執法行為,是全社會所盼望和支持的,但這不僅是執法部門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這方面的扶正祛邪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