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胡瀟月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王海平 日期:2021-03-11
中試是是承前啟后銜接創新成果和產業活動的“中間者。”
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國家安全穩定息息相關,但化工產業發展面臨安全環保的嚴峻挑戰。
據統計,過去5年中,全國發生了922起化工事故,死亡1178人,危化品領域發生了7起重特大事故。
科研創新怎樣能更好地保障和促進化工產業安全和高質量發展?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打通中試堵點●
Q1:科技創新注重技術研發到轉化商品的全流程,不同的主體關注點不一樣,你認為其中的堵點在哪里?
喬旭:我認為中試階段更加關鍵,因為很多企業的創新都卡在這個環節。
中試是介于實驗室試驗和大規模量產之間的重要環節,是承前啟后銜接創新成果和產業活動的“中間者。”
Q2:制約中試的問題在哪里?
喬旭:開展中試的障礙主要集中在立項審批難、標準不明確和要素投入少3個方面。
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例,化工中試無需政府審批。但在中國以政府主導為主,規劃許可、環評審批、安評審批等要求嚴、周期長、效率低。這與化工中試項目生產周期短、工藝和裝置變更頻繁的特性背道而馳,導致一大批有發展前景的化工中試項目立項陷入停擺。
至于標準不明確方面,關于化工中試項目的安全審查標準尚未明確,石化聯合會牽頭編制的《化工園區中試基地建設導則》尚未出臺,政策邊界模糊,導致相關部門把握政策尺度不一、往往“以拒代管”。
中試環節作為鏈接產業端的科研活動,具有硬件資金投入龐大、研發測試周期長、運營管理耗資多、人才費用高等特點。有數據表明,發達國家的科研、中試、產出三階段資金投入比例大多在1:10:100,我國僅為1:0.7:100。相比而言,我們中試資金投入機制、政策扶持力度、企業研發投入更顯不足。
Q3:怎樣讓中試更好為科技創新的全流程服務?
喬旭:需要改進的很多,關鍵在于政策突破和制度創新。
建議將化工中試項目納入科技項目管理,而非生產性項目管理。加大要素支持力度,設立中試基地建設專項,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弱化事前審批。
在目前的政策下,只能在化工園區內設立中試基地。因此,應該探索中試公共服務平臺模式。在現代企業制度框架下創新中試基地運營管理模式,設計科學合理的管理架構,厘清產權歸屬和安全環保責任關系。探索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有償中試服務。
●推動化工本質安全●
Q1:如何鑒別真假國家應急管理部指出,2020年中國危化品事故總量和較大事故起數都是同比上升的,你怎么看?
喬旭:首先,化工生產有其高危特殊性。如果不能從生產源頭和制造過程降低甚至消除風險,本質安全則無法真正實現。
其次,外部管理和事后管控存在局限性,危險化學品領域安全生產全鏈條的監管還有待加強。當前提升化工安全的主要途徑是加強監管和整治,這些方法固然能倒逼企業改革,但主要依賴以行政手段為主的外部管理和“滅火式”的事后管控,很難治本。
第三,外部管理和事后管控存在局限性,危險化學品領域安全生產全鏈條的監管還有待加強。
Q2:為何很多地方會上演“一刀切”?
喬旭:為安全生產,各地也出臺相關文件,標準規范一嚴再嚴,安全監管一再升級,整治規模不斷提升,部分地方甚至關閉了三分之二的化工企業停產整頓。
當前提升化工安全的主要途徑是加強監管和整治,這些方法固然能倒逼企業改革,但主要依賴以行政手段為主的外部管理和“滅火式”的事后管控,很難治本。
目前安全問題主要應對策略以企業整頓為主,“一刀切”式的搬遷和關停成為無奈的終極解決方案。如果僅聚焦在“堵”而不是“改”上,不僅會導致風險被擱置和轉移,難以治本,也容易形成新的社會矛盾。
Q3:怎樣提高化工安全生產?
喬旭:最近國家應急管理部也明確提出要提高本質安全水平,因此建議通過學科交叉,開展技術創新,切實提升化工本質安全水平,真正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一是,考慮到世界各國逐步形成了在源頭消滅危險的思路,化工本質安全有設計最小化、替代、緩和、簡化四原則,因此建議相關部門鼓勵按照本質安全四原則開展技術研發,尤其針對最小化原則,研發智能化集成技術與裝備,減少裝置內的危化品存量和能量密度,確保生產安全風險可控。
二是,各部門協同發力,打造本質安全創新平臺,瞄準行業“卡脖子”技術,改造傳統化工危險工藝,探索綠色發展新模式。
三是,借鑒國際先進安全生產標準,制定和完善以先進技術應用為基礎、符合我國化工產業實際且全球領先的化工安全生產行業標準體系。按照“高校和機構制定標準、政府推行標準、企業執行標準”的模式,發揮第三方作用,建立包括生產技術、裝備、流程、儲存運輸在內的化工行業安全生產標準制定和執行體系。
對政府來說,要發揮政策、資源和創新項目的導向和杠桿作用,加強科技計劃、科研基金投入,鼓勵針對本質安全的前瞻性引導性研究。
●推廣普及性技術應用●
Q1:一個現實問題是,各地城市對污水的處理技術方案都不一樣,導致了重復投入和不同的結果,從科創角度看,有沒有可以降低成本的通用手段?
喬旭: 污水資源化利用,即污水經無害化處理成為再生水,以替代常規水資源,這是勢在必行的。十部委于2021年年初聯合發布《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
從世界范圍和經驗看,膜分離技術較為成熟,發展高性能膜技術,在污水資源化尤其是難度最高的工業污水領域進行前瞻性、高起點布局,可發揮后發優勢,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煥發新動能。
這一技術在全世界很多城市都有應用,在工業廢水處理上有著非常成熟的經驗,關鍵成本低。江蘇利用這一技術成功解決了制漿造紙業的世界級環保難題。
我們沒有廣泛推進的原因在于,污水資源化利用起步較晚,在處理理念、設計水平和投資額度,以及污水處理裝置、工藝和標準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有一定差距。從科研上看,主要是加強低成本、高性能、長壽命的高效膜分離集成技術研發。這方面中國與世界是同步并有部分領先的。
如果在這一領域加快學科建設、技術攻關、人才培養以及推廣,就可以解決中國工業廢水難處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