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左彬彬 來源:農資導報 日期:2021-03-11
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丹東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王作英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一定要提高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她從科研單位建設和人才激勵兩個方面給出建議。
王作英告訴記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多次強調科技工作的重要性。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我深刻體會到科研工作在鄉村振興中責任重大。”
要打好種業翻身仗,種子培育是關鍵。從育種角度,王作英建議國家要大力支持種子研發工程建設,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科研育種新技術和新方法的作用,讓種子具備自主戰勝自然災害等危害的能力,從根源上減少農業損失。
“對玉米來說,病蟲害、倒伏等問題是減產的元兇,機械化收割是農業生產的需求,我們在育種的過程中就要有意識地考慮這些因素,培育能夠適應當地自然條件和生產需求的品種。”王作英說。
“科研單位與企業聯合攻關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倡導的,實踐證明也是加快新品種培育和推廣的有效方式。”王作英介紹,她和團隊開展的玉米病蟲害抗性評價,就可以幫助育種企業做好種質資源的早期鑒定,尋找優質的基礎材料,降低研發成本,少走彎路,盡早推廣。
王作英特別提出,國家要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具有科研地域特色及科研優勢強的市地級科研單位。她提出,不同生態條件下培育出來的種子,有不同的特性和優勢,因此要保護好具有地域特點的種質資源。
針對區域科研單位,可以從項目申報和人才激勵兩方面給予支持。一是科研項目及研發資金下移。可通過研發項目申報立項來選擇下移和去向,真正實現能者上庸者下的新業態。二是充分調動、激勵科研人員研發積極性。健全激勵機制,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造力;對科技成果的產業轉化給予進一步引導、支持和激勵。
王作英多年從事玉米抗病育種和植物保護工作,是國家東北華北中晚熟春玉米區玉米病蟲害抗性鑒定與評價主持人。在一線工作中,她體會到,“農業發展需要大批懂農業技術人才去規劃、實施和創業發展。”她同時建議,國家要制定激勵機制,形成人才到農村干事創業的新態勢,讓農業人才有成就感、歸屬感,成為鄉村振興的巨大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