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胡瀟月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日期:2021-03-02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藥化學與應用創新團隊在《環境污染》上發表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11種不同理化性質農藥在小麥中吸收、傳導和累積的規律,并發現作物根部脂肪是影響農藥富集的重要因子,研究結果為優化作物吸收農藥模型提供新觀點。
論文通訊作者李遠播研究員介紹,植物吸收是農藥進入食物鏈的一個重要環節,了解作物如何吸收和轉運農藥對預測農藥在農產品中的累積及風險評估至關重要。目前,關于農藥在作物中的吸收動力學以及作物不同組分(如脂肪等)對農藥累積的影響報道有限。
該研究以小麥為典型作物,明確了吡蟲啉和戊唑醇等11種農藥在小麥植株不同部位的累積動態,發現了作物吸收過程符合一級一室動力學模型。通過擬合分配限制模型,表明水溶性農藥比脂溶性農藥更易達到吸收平衡。
結合相關農藥在多種作物中的吸收數據,進行作物根脂歸一化分析后發現,作物脂質含量與農藥脂溶性協同影響農藥的吸收富集;農藥分子量和脂溶性共同影響農藥在作物中向葉部傳導。
該研究結果為優化農藥植物吸收模型提供了新觀點。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河北省研究生創新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