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汪建沃 來源:湖南省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15-01-23
積極創新、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加快產業升級已成為我國農藥行業今年當務之急的發展重點,我國農藥行業必須努力提升核心競爭力。
目前我國農藥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規模以上企業投入研發的資金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僅為0.7%,相比發達國家的10%~20%差距太大。同時農藥產業結構還不太合理,行業集中度偏低、產能過剩的問題突出;產業布局和區域能源、資源承載能力不相適應;中小企業的發展活力還有待增強。另外,行業過度依靠投資帶動和出口帶動,資源能源的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也值得重視。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在全球經濟大變革、世界經濟增長模式發生變化的今天,將越來越受到限制。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會長孫叔寶指出,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農藥產業還有不小的差距。我國農藥發展壯大的成果建立在對專利過期產品大規模投入、產能擴張的基礎上。但這種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為繼,行業結構調整已經到了必須依靠創新機制的關鍵階段,要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靠創新激發增長動力。
“和國外先進企業相比,我國農藥企業在設備和技術上至少落后30到50年。”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明智坦言,“目前國內農藥企業大多以仿制外企過專利保護期的產品為生,而真正賺錢的都是國外的新產品。”為跨國公司打工是目前我國農業企業與國外農藥企業關系的真實寫照。黃明智介紹,國內農藥百強企業大多與國外大公司保持穩定的供貨關系,而且這種特殊關系呈現加劇趨勢。我國農藥生產企業變成國際農藥巨頭的加工廠這一現狀必須改變,出路就在創新。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化學發明審查部楊明認為,2000年之前,中國在環保農藥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以國外申請人為主;2000年之后,國內申請人在該領域的年專利申請量一直領先于國外申請人。目前,我國已形成環保農藥專利申請以國內申請為主體的格局。但比較國內外創新主體類型可發現,國外申請人中企業占90%以上,而國內申請比例最大的是個人,其次是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由此可見,國內創新力量在環保農藥技術領域比較分散,國內農藥企業的專利保護意識與國外相比有一定差距,且多數申請人不注重海外專利布局。建議國內農藥企業應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校等創新主體的合作,充分整合資源,在加強農藥創制積累的同時,還要有所側重,確立技術突破的方向,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產品,以提高企業的創新力和國際競爭力。此外,企業還應該重視專利申請和保護策略,在立足國內市場的同時,盡量在國外申請專利,為日后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夯實基礎。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石化處處長張文明指出,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是農藥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必須強調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突破一批核心技術,推進以科研院所和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品技術為核心的農藥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提高科研經費在企業投入中的比重,促進新農藥的創新開發。
農藥行業必須拋棄大規模投入專利過期產品、產能擴張的老路,進行顛覆性、革命性的創新。2015年,農藥行業必須在機制上進行創新,促進優勢企業的壯大組合,使企業做到分工明確;必須在管理上進行創新,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節約成本;必須在技術上進行創新,開發出高效節能、具有產業顛覆性和革命性的新工藝和新產品。農藥行業是知識產權密集型的行業,長期以來,我國農藥企業一直走仿制道路。我們不反對學中仿、仿中學,但我們更提倡仿中創。仿制永遠不可能把中國農藥做強,創新才能實現中國農藥強國夢。中國農藥實現由制造向智造轉型成功之日,就是中國農藥強大之時。研發投入是保證創新的基礎條件,農藥新品種開發屬于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范疇,農藥行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創新的支撐,只有重視投入和創新,行業才能可持續發展,這是農藥行業發展的硬道理!
農藥新技術、新劑型將是未來農藥行業走向輝煌的中流砥柱,加速推進劑型向水基化、環保化、便利化轉變將是農藥行業的核心戰略。湖南東永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依靠新產品開發,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公司投入150萬元成功研發的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與27.5%二氯.雙草醚懸浮劑兩個復配制劑產品,2014年上半年投放市場后,兩個新產品銷售收入均突破1000萬元,實現利潤在400萬元以上。2015年,該公司將推出250克/升嘧菌酯懸浮劑、450克/升咪鮮胺水乳劑、240克/升噻呋酰胺懸浮劑3個水基化、環保化、便利化新產品,力爭銷售收入、利稅雙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