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譚鐵安 來源: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人大農工委 日期:2014-04-21
今年國家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綜合治理工作,并先期在湖南省長株潭地區開展試點。通過土壤改良等治理措施,確保稻米重金屬含量不超標。(光明日報4月14日)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全國中重度污染耕地已達5000萬畝。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介紹,受污染的重點區域集中與長三角、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湖南一些地區。“中重度污染大體在5000萬畝左右,下一步為解決透支(耕地)的修復問題,我們每年要拿出幾百個億,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的修復試點。”
近年來,大米鎘超標、耕地被重金屬污染而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無保障的問題,被炒得沸沸揚揚。然而,由于利益、市場、地方保護主義等思維模式的桎梏,這些問題在暴露的同時依然是半遮半掩,欲蓋彌彰。但明眼的人都知道,耕地質量惡化而導致農產品質量不安全的事實,已經擺在人們面前,來不得半點質疑和回避。
現在,國家啟動重金屬污染耕地的修復試點,是一個強烈的信號,也是對不斷遭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深切關注的一個回應,似可值得期待。而有專家介紹,“重金屬污染耕地可防可治,稻米鎘積累可控可調。……通過采取農藝耕種等措施,可以調控農作物對重金屬的吸收和積累狀況。”從這里,除讀出專家們對重金屬污染耕地的輕描淡寫和盲目樂觀外,實在難以看出“采取農藝耕種等措施”的治污操作性。
從國土資源部發布的5000萬畝受污染的重點地區分布狀況來分析,至少可以看出兩個問題。一是這些地方水資源相對豐富;二是這些地方工業比較發達。由此可見,耕地被重金屬污染,有耕地自身的問題,但也有耕地之外的問題。耕地自身之外的問題,恐怕還是真正的病根之所在。因為,農耕文明世代相傳,何曾使耕地惡化到產出來的稻米不能食用的地步?可見,抽象的農藝耕種思維降鎘治污,恐怕一時難以湊效。
要解決耕地之外的問題,在耕地上著力,有掩人耳目的“鋸箭法”之嫌。筆者認為,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綜合治理,應從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要實行產業結構調整。在一定的區域內,對影響耕地、水體、大氣、土壤等自然資源的產業特別是工業產業,無論其經濟效益有多高,GDP貢獻有多大,都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行產業轉型升級乃至退出淘汰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工業污染對農業的影響。
二是推廣安全科學用藥規范,推行生態農業生產方式。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濫用、超量使用的問題,也是耕地質量下降、農產品質量不安全的重要因素。要培育農業生產主體良好的生產習慣和生活方式,積極推行生態農業生產,引導農民群眾采用綠色防控植保措施,按需科學施用農藥,減少高度農藥用量。通過補貼水旱輪作、休耕、歇耕等方式,保持土壤有機質;通過改變土壤酸堿度、培育對重金屬污染抗性強的優勢品種等,降低農產品中的重金屬含量。
三是要加強水體保護。水體既是重金屬污染的傳播者,又是受害者。水體中的重金屬污染,不僅對土壤和耕地帶來影響,而且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安全。要將水體保護和耕地治污同等對待,既減少重金屬污染的來源,又截斷其傳播的渠道,從根本上減輕重金屬對耕地的污染,確保耕地質量和農產品質量安全。